桑树赤锈病发生防治.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桑树赤锈病发生防治 桑树赤锈病发生防治症状:又称赤粉病、金桑、金叶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主要为害桑树嫩芽、幼叶、新梢、花格等。嫩芽染病病部畸形或弯曲,桑芽不能萌发。新梢上的芽、茎叶、花模染病局部肥厚或弯曲畸变,出现橙黄色斑。叶片染病在叶片正背面微生圆形有光泽小点,逐渐隆起成青泡状,颜色变黄,后呈橙黄色,表皮破裂,散发出橙黄色粉末状的锈抱子,布满全叶。故有“金桑”之称。新梢、叶柄、叶脉染病沿维管束方向呈纵条状扩展,出现弯曲畸形,表面也都生有橙黄色锈子器,新梢上病斑逐渐变黑凹陷。桑花染病呈不规则膨大。桑根染病失去原来光泽,变黄后期也布有橙黄色粉末。病原:称桑锈孢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锈孢菌菌丝生在表皮下细胞间,菌丝直径4—6um,具隔膜,菌丝生出吸胞,钻入桑树细胞里吸取养分。吸胞长7—15um,多呈圆筒形。锈子器直径150um,器内面底部生无色圆形的锈子梗,顶生连锁状锈孢子。锈孢子圆形,初无色,渐呈橙黄色,成熟的锈孢子生厚膜,表面附微小突起,锈孢子大小13—18×ll—15(u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北方以菌丝束在桑枝或冬芽组织内越冬。南方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长江流域锈孢子抗寒力不强则不能越冬。枝条上的病斑多为非致病性坏死斑,只有与枝条特别接近的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上的菌丝侵入桑芽,翌春随桑芽萌发,引致桑芽染病。桑芽的初侵染一般在4月,初侵染产生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和桑叶及花椹上进行多次再侵染。锈孢子形成温限5—25℃,最适温度13—18℃,相对湿度高于90%。若湿度低于88%锈孢子难于形成。气温高于30℃,湿度低于80%时,病害扩展缓慢或停滞。长江流域4—6月发病严重,黄河流域发病期在4—9月,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在5—6月和9—10月进入发病高峰期。该病发生程度与品种及农业措施有关,山东的鲁桑、实生桑、广东的伦教40号发病重,湖桑发病则轻。新老桑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尾收获的,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利于病菌存留和侵染,易发病。

文档评论(0)

yubiao6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