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课 题
《陋室铭》
课 型
讲读课
教 时
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难点: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沪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习要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随笔
一、“陋室”由来
老师讲刘禹锡的故事
按当时朝廷规定,他被贬和州时可以在县衙里住上一套三室三厅的房子。但是和州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就看不起刘禹锡。于是就先在城南给他安排了三间面江的小房子。对此,刘禹锡并不以为意,还根据当时的环境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不高兴,又变本加厉的把刘禹锡移居到德胜河旁的两间小房子里。刘禹锡见周围景色怡人顿,并不生气,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个对联传到知县耳朵里,结果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搬家三次,住的地方一次比一次小,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不吐不足以为快,于是,如行云流水般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千古名篇。
(PPT出示对联,板书:陋室铭 刘禹锡 并解题“陋”和“铭”。)
二、“陋室”概况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读两遍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抽读,点评,齐读)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主要描写了刘禹锡在陋室中的生活。
三、“陋室”不陋
1.找出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并说说刘禹锡在陋室中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PPT出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请大家交流的时候找到句子后先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说理解。)
[预设]: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虽荒芜破败,却清幽雅致——环境清幽)
“上”和“入”:爬上和映入,都是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眼前荒芜破败之前赋予了灵气和美感。
青苔的痕迹爬上石阶,一篇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翠。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客虽少,却博学多识——交往高雅)
鸿儒:大儒,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甚是稀少。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无白丁”是不是刘禹锡看不起平民百姓呢?追求不同,刘禹锡从精神层面追求高雅的生活;而百姓更多的关注于吃饭穿衣等物质生活。
和我来往的都是博学而又高尚的人,没有那些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虽单调,却情趣脱俗——情趣脱俗)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素:不加装饰;调:弹奏;金经:佛经——宁静,有禅心的人。
乱:扰乱;劳:使…劳累;形:身体,之:舒缓语气。
在陋室之中,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佛经。没有世俗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素琴”之乐“清雅”;“丝竹”之乐“热闹、世俗”,陶渊明的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乐由心生,陶醉其中。
小结:从刘禹锡在陋室中的生活画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被贬和州,身处陋室,但刘禹锡依旧能够在这简陋的地方乐观的生活,环境虽很贫困,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并且能够怡然自乐,追求高雅生活,这就是“安贫乐道”。
(过渡:让我们带着刘禹锡这份安贫乐道的怡然自乐,读读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先自读,再抽读一个,再齐读。)
(居住在这样环境清幽里,交往的都是博学之人,追求的都是高雅的东西,刘禹锡居住于这间陋室,会陋室简陋吗?不简陋)
2.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说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请你找出来。
[预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