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演进研究(教学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幼儿或小学教育”中“小学考试”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1790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探讨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演进研究 2
一、清末蒙学变革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
1.教育改良思潮的兴起 3
2.新式蒙学读本的出现 4
二、国文教科书时期(1902—1919年) 5
1.国文教科书前期——清末时期(1902—1911年) 6
(1)“癸卯学制”与国文科名称确立 6
(3)《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特色 7
2.国文教科书后期——民初时期(1912—1919年) 8
(1)国文教科书后期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 9
(2)国文教科书后期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色 9
三、国语教科书时期(1920—1949年) 10
1.国语教科书前期——北洋政府时期(1920—1928年) 10
(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0
(2)国语教科书前期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 11
(3)国语教科书前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12
2.国语教科书后期——国民政府时期(1929—1949年) 12
(1)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背景 12
(2)国民政府时期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 13
(3)国民政府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14
四、结语 15
文2: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路径探讨 15
1.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性 16
2.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16
(1) 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16
(2)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17
3.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的发展途径 17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 17
(2) 开展分层教学 17
(3)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18
4.结语 18
参考文摘引言: 18
原创性声明(模板) 19
文章致谢(模板) 20
正文
探讨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演进研究(教学资料)
文1:探讨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演进研究
我国传统蒙学读本可谓历史悠久,自《史籀篇》始,历经“三、百、千”,绵延千百年,对蒙童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集文史哲于一身的蒙学并不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因此蒙学读本并非教科书意义上的语文教材。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发端于清末。在风云激荡的晚清变局中,教育改良在御辱图强的历史语境下登场,当近代学堂取代了传统私塾,学科的分类便成为必然,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亦从古老蒙学中挣脱而出,现代教科书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应运而生。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演进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相始终,与近代中国“儿童的发现”紧密相连,当儿童教育被赋予了民族拯救的希冀时,小学语文教材与中国民族国家意识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因此,研究清末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演进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认知传统蒙学读本是如何完成向现代学科意义教材的蜕变的,亦是我们探视近代中国社会影像的独特窗口。
清末民国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发端与形成时期,其间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新式蒙学读本到国文教科书再到国语教科书的演化历程。本文拟从清末蒙学变革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时期(1902—1919年)、民国国语教科书时期(1920—1949年)三个阶段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形成与演化的历史,并剖析其背后的发展逻辑,以期能为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提供借鉴。
一、清末蒙学变革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鸦片战争惨败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纷纷将救亡图存的目光从“练军实,讲通商”转向了教育,认为救国之道首在教育。《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即在《直报》发表《救亡决论》,直言:“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此之不除……终致危亡而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1]一时之间,改革教育的呼声四起,谋求教育变革渐成风气。
1.教育改良思潮的兴起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改良的思想便已经开始出现。有识之士认为传统教育中的“章句之学”“帖括之艺”是无用的,对“天算、动植、形声、格致之学,皆懵然漠然不知”,“读书六七年徒以多记为功,不辨菽麦”[2],因此主张学术应为经世实学,教育应经世致用。1878年,张焕纶会同徐德基、沈成浩等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其办学宗旨为“损益古今,参会中外,设为教约程式”,设置国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