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植根深厚理论择善而从-汉语词汇学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看一个学科是否成立,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尺:一是看其是否 有较悠久的具体实践,二是看它是否有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中 国古代悠久的语文实践,因历史契机的触发,在清末出现了汉语 词汇学诞生的土壤。汉语词汇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开展经历颇为 相似,实践历史悠久,理论建设较迟。如训诂学,有人说它已有 2500年历史,这是把早期的训诂实践与日后体系完备的训诂学 混为一谈了。再如术语学,明代《天工开物》记录了机械、砖瓦、 陶瓷、硫黄、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 榨油等生产技术,书中出现了许多术语,但那也是术语实践,并 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完备的术语学。汉语词汇学诞生前,中国至少 已有两三千年词汇实践的丰厚积累,既有像先秦诸子那样对名实 关系等零星的论述,更多的是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实践,如战国末 年的《尔雅》,汉代的《释名》《方言》《通俗文》,该实践活 动到清代更达至封建时代的巅峰,出现了《通俗编》《常谭搜》 等。零星的论述和词汇实践活动,还缺乏以呈现学科的系统性和 完备性。恰在此时,西风欧雨东来,将彼时西方语言学思想输入 到古老的中国学界,两者结合,焕发出一股新的力量,汉语词汇 学由此开始孕育。
西方现代语言学在欧洲兴起,传至中国,促使汉语语言研究 开始进行理论酝酿和思考,汉语各分支学科的开展莫不如此。明 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金尼阁,在利玛窦等人罗马字注音方案的基 础上写成《西儒耳目资》。金尼阁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只用25个 字母(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 就拼出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这种比“反切”简单而科学的 方法,使时人和后世学者受到启发,汉字可走拼音化道路的设想 也由此萌生。明季清初意大利籍传教士卫匡国的《中国文法》、 清晚期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等语法成果,更是促 成中国第一部“葛郎玛”(语法)一一《马氏文通》在1898年 诞生的催化剂。
词汇学也一样,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编纂的《汉语谚语熟语集》 1888年在上海出版。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广收各类熟语,更在 于它是对汉语谚语等熟语进行颇具理论色彩研究的开山之作,在 同时代的中西学者中较为罕见,对汉语词汇学的诞生起到了一定 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个“汉语词汇学”从成立之初似乎就存在 着严重的先天缺乏,它理论源于西人对西语词汇的总结和归纳, 用于汉语研究仿佛词汇的“葛郎玛”,模仿痕迹极重。
例如,汉语构词法谈到复合词结构时总是用从西方学来的句 法分析模式套在复合词上,有所谓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等。 西方句法分析的方法原封不动用在汉语句子分析上是否合适姑 不置论,将用于句子分析的方法再照搬到复合词结构的分析上, 令人顿生张冠李戴之感。如句法分析的主谓结构,其主语多是代 词性成分,而“主谓式”的双字格复合词,却鲜见“我” “你” “他”这类代词性语素打头的;而“地震”“海啸” “质变”“位 移”等被人们视为“主谓式”的词,打头的语素却多非动作行为 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汉语词汇中的一些特殊结构,有时无法用现有的词汇分析体 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双字复合词中的一些,释义时不是按照一般 的由前往后,而是要从后往前,例如“漏网”是从网中漏掉,“宅 院”是带有院子的宅,“和亲”是以结亲的方式求得和平。
汉语词义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是用从西方学来的惯常的词 义分析法很难行得通的,例如“善类”“尊容”用的都是褒字眼, 所构成的却都是贬词。汉语一些词语,从韵律的切分上看和从其 自身的结构规那么上看存在差异,例如“太皇太后” 一般人切分时 要按韵律两两切分成“太皇”“太后”,而该词语实际的结构应 为“太”“皇太后”。像这样自身的结构规那么潜藏于其外表上的 韵律规那么之下的词语数量不菲,如“寄人篱下”“有那么改之”“畅 所欲言”“新新人类”,也都存在实际结构与按韵律规那么切分的 不同,反映着汉语词汇的特点。
汉语词汇学需要深入研究古汉语词汇和汉语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也要注意挖掘中国民间的语言智慧,这是目前的
“汉语词汇学”做得远远不够的。古汉语词汇有很多结构上的特 点,如“额手称庆”中的“额”和“手”之间的结构关系,用现 有词汇学理论无法做出解释。汉语方言中一些词语的结构也有特 殊的结构规律,是目前的汉语词汇学未尝涉及的,如汉民族共同 语词汇中只有两字叠用构成的词,如“天天” “每每” “明明” “统统”,但是方言中却有三字叠用构成的词,如天津方言称一 些人不务正业地混世界为“喏喏喏”,拦阻或打断对方话头时常 说“嘛嘛嘛”。熟语中的歇后语更是汉语特有的词汇类型,它是 产生于市井并在民间拥有广大市场的俚俗性的熟语,反映着近代 以来中国底层民众的智慧,很值得深入研究。
汉语词汇学是如何破茧而出的?该学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