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愚公移山》课前预习及课文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愚公移山》课前预习及课文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愚公移山》课前预习及课文注释 预习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解读 一、预习与单元导语的关系及其教学价值 预习 《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书,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回顾一下这两则短文,说说语言的特点。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对此,你怎么看?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注释,阅读本文。 ??“预习”里的第一段,需要学生回忆七年级所学,再次了解《列子》,明确寓言的特点。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本文是一则寓言,有深刻寓意。让学生在预习时,试概括本篇寓言的寓意,鼓励他们敢说敢言,从多角度理解寓意。 第二段,要引导学生在本文阅读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逻辑展开多元化的思考学生可以自由探究,要把控质疑的合理性,不能盲目求新求奇。 二、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与单元导语的关系及其教学价值 思考探究 一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二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 ?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思考探究的三个题目与单元导语中“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相呼应,第一题主要是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研读文中描写语句,把握文中人物对主要事件的态度,第二题侧重学生通过交流,对本则寓言寓意的理解。“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近现代以来被广泛引用。学生首先应该理解故事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第三题侧重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训练。积累关键词,准确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要让学生训练到位。 由以上分析,可以围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书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文中的名言警句”“把握文中愚公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寓意”这些目标来展开教学,三个思考探究题目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本课的文言文教学,要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诵读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和强化文言语感。比如本文中的人物语言,非常生动,反映了人物的态度、心理、性格,应该通过反复诵读加以揣摩。 积累拓展 四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 ??????????????且置土石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3.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4.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五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六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起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第四题指向“语言积累与运用”,属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文中的名言警句”的教学。本题侧重于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第五题侧重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要简单地翻译。写“移山”场面,要将动作、表情、语言、氛围等的描写结合起来。写二人辩论,要根据文中原有的对话,展开想象,并适当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第六题,侧重对学生拓展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语言的能力。 《愚公移山》 课文注释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交代了愚公年龄,此句为判断句,强调“且”的意思,“将近”。“愚公”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面山而居。(“而”连词,表修饰。)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里要强调“惩”“塞”“迂”的意思,这句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二山高且大,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了。)杂然相许。(“汝”,你,你们。这里做复数看,意思是“你们”。愚公直接点明了移山的目的,非常明确且诱人,虽是征询的语气,但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这说明,愚公提出的移山工程很艰巨,但代表了大家的愿望,是想民之所想的好的建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以”,凭借,“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