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与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法学论文).doc

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与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法学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与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法学论文)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与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 2 1作品及数字网络技术的特点 2 2著作权的功能及立法宗旨 4 3对现有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评价 5 4构筑适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8 文2: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 8 一、网络云盘概述 9 (一)何谓网络云盘 9 (二)云盘行业发展 9 二、云盘侵权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10 (一)云盘侵权现状 10 1.云盘用户直接侵权 10 2.云盘运营商间接侵权 10 (二)利用网络云盘侵权的特殊性 11 三、网络云盘著作权规制制度之构建 12 (一)行政上加强对互联网网络环境和云盘运营的管理 12 (二)要发展相关的技术措施 13 (三)适当限制云盘功能的拓展 13 (四)完善现行著作权法的适用 13 1.增强对作品传播链的层层控制,加大管控范围 13 2.加大对侵权人的打击和惩罚力度 14 (五)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14 参考文摘引言: 14 原创性声明(模板) 15 文章致谢(模板) 16 正文 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与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法学论文) 文1: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与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 在网络数字环境下,作品的发布、传播、使用的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技术能够帮助人们以较低成本获得、发布质量较高的作品,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帮助人们将这些作品不限时间、地点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人们传播观点、交流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技术的进步导致利益的分配出现失衡:在著作权保护范围内的作品被大量网民在未经过作者授权的情况下自由使用,许多先期投入无法获得合理回报,作者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毫无疑问,新技术条件下著作权处于权利保护的困境中。 《著作权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修改。据报道,《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于 2011 年 7 月正式启动。新技术条件下新法如何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进步?为了回答这些疑问,并为修法工作提供建议,下文从作品、数字网络的特点,著作权的功能、立法宗旨,对目前数字作品的保护模式的评论展开讨论,以期能够找到最适宜于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传播的著作权保护机制。 1作品及数字网络技术的特点 作品特点 作品本质是人格的反应,是人类表达自由的产物。作品的存在具有非物质性、非稀缺性,一部作品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因为它的物质载体——出版物,而是因为物质载体里承载的思想。思想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思想非常抽象的特点导致对其界定非常困难,虽然著作权法里也规定了“独立性”“思想表达二分法”等标准,但这不能完全解决作品的边界问题。同时,非物质性也决定了作品不具备物质性财产所具有的稀缺性特征,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此变得稀缺。 作品在存在上具有的非物质性特点导致其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正外部性特点。与一般的物质性财产不同,非物质性也就决定了它的非损耗性,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利用,使用作品的人越多,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就越多,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这个特点说明作品生产出来以后本质上不需要对其进行限制,而需要尽量扩大其传播。作品的非物质性、非竞争性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不易被控制、易于共享的公共物品特性。 网络与数字技术特点 技术就是生产力,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QQ、MSN、微博、微信、电子邮箱、BBS等技术自由进行信息交流,可以通过购物软件进行网络购物、利用P2P环境、各种视频软件进行网上休闲娱乐。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信息的流通,让生活更为便利。 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随时随地进行着信息交流,而这也有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的作品,满足个性化的欣赏需求。人们参与创作传播的积极性更高,鉴赏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网络社会就是全媒体、交互式社会,自诞生之日起,自由、开放和共享就是它的内在特点,任何的限制都背离了网络技术的内在要求。 2著作权的功能及立法宗旨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于1991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在 2001 年 10 月和 2010 年 2 月进行了首次及第二次修订。随着技术的发展,2011 年 7 月正式启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 ,到目前为止《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并没有最后定稿。在第三次修法讨论会上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