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艾国探秘(文史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艾国探秘(文史论文) 正文 古艾国探秘(文史论文) 文1:古艾国探秘 古“艾国”究竟在哪儿呢?《宋史·郡县志》记载:“分宁,古艾地也,县西一百二十里龙岗坪有艾城存焉。”又明嘉靖《宁州志》有言:“艾城在州治西一百里崇鄉四十九都龍岡坪。”下文又有对龙岗坪的注释:“春秋時為艾子國,自漢以後為艾縣,隋開皇九年省入建昌,今故城存焉。”可见宁州(即今修水县附近)古为艾地。 最早提到“艾国”的是《逸周书》。《逸周书.世俘解》有言:“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俘艾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叙述了周朝在战争中擒获霍侯,俘虏艾侯的历史事件。既有艾侯,便确有艾国了。由此可见艾国在商朝时期是以侯国的形式存在的,且是商朝所分封的亲属国。郦道元《水經注》有:“氵买水出豫章艾縣,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出居於艾是也。”也能证明艾地于春秋时期已然得名。南宋罗泌《路史》有云:“艾,商侯爵,有艾侯鼎。”黄长睿《钟鼎遗文》更是记载了商艾侯鼎铭。其铭云:“維元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錫爾侯,豐爾稼穡,使爾子子孫孫永保用享。”铭文进一步证明了罗泌所言不差。而鼎是中国古代政权的象征,有鼎必有爵位,可见艾地作为商朝时期的侯属国是不错的。 但文献中常见的却是称古艾地为“艾子国”。明代钱希言的《九十九曲洞天记》有言:“尋求厥自意者,與艾子國牽連,或云此即艾子國也。國何以名艾子?春秋,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移即此地與,不可知,然莫可考也。”钱希言以明人而论国之名“艾子”不可考,可见关于古“艾国”的历史陈迹,确已湮没无闻了。 明代宁州人周来轩曾著《修水备考》一文,其文之序言称:“宁,南昌属州,在春秋为艾子之国。”明嘉靖年间进士張鏊写过一首名为《登鳳山》的诗,其中有“鳳山之麓艾子國,彈丸眇眇何時封。”明末清初的任暄猷在《宁志旧序》中有言“矧分寧為洪都一州,古稱艾子,居吳頭楚尾,介在萬山,氣候亦異,從來鐘毓豪傑,代不乏人。”清代宁州人万承风在《铜爵瓦砚记》中写道:“此則云艾城,艾城者,甯迤西地,即古艾子國遺址也。”宁州知州張耀曾在《纂輯甯志舊序》中有言:“寧州,古艾子國。山深谷遂,疆圉繡錯,握吳楚之樞紐,作荊襄之屏蔽。”宁州知州方沆在其《修江再入豫章逢七夕四首》中表述:“乍起眉開,色翻成剡,曲游江縈,艾子國壞。”更在其《西略循行記》中说道:“次杉市巡檢司過河至龍岡坪,相傳艾子故城在焉。”周季凤更是留下了:“(宁州)春秋稱艾子”之语,意即修水县在春秋时期为艾子国。清乾隆《宁州志》中也提到了古艾子国:“周敬王二十七年吳艾子國:城在治西一百里龍岡坪,其世系封爵莫可考。春秋時魯哀公二年,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即此。今城址猶存《一統志》。”上述几条文献中称艾地为“艾子国”的均为明清时人,方沆的“相傳艾子故城在焉”更是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似乎方沆不仅不很确定艾子故城在龙岗坪,且亦不很确定“艾子”这一称呼是否得来有自。“相传” 到底是始自何人、源于何时,今时的我们似乎不得而知了。 但将以上若干条文献连系起来,却好像可以将艾国商周时期的历史联结起来。在经历了由商到周的朝代变革之后,艾国依然存在,只不过由侯国变成了子国。不仅如此,在商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战争频发的复杂局面下,谁又能说艾侯国和艾子国在地理上一定是同一处呢?艾国很可能是在战争中渐渐迁徙、被吞并进而消失在历史舞台的。那古“艾国”又是怎样走向消亡的呢? 看古“艾国”其地的历史沿革。清乾隆《宁州志》中载:“甯自有虞三代,咸隸揚州之域,而年次不可考。周為艾子國,平王以後,為吳,為越,為楚,未有久屬。秦屬九江郡,漢初剖封淮南,及吳,尋為豫章郡。莽改治瀚,晉及隋唐,沿革不一,皆為附治之偏隅耳。至唐德宗時,始析武寧西八鄉,置縣專名分寧,宋仍分寧縣,后改義寧軍。元改為州,屬龍興路,明初為縣,屬南昌府。弘治年間復改為州,國朝因之詳紀年次以俟考覈云。”此段文字将艾地之历史沿革一一细数,条理分明。此外还有旁证,清乾隆初年的刘显祖撰有《艾国拾遗二集》,其中之序将艾名称来历、沿革建制叙述得十分清楚。“艾城為豫章奧區,《左傳》載:哀公二十年,吳公子慶忌出居艾。去州治百里,地名龍岡坪。士城故蹟在焉。春秋屬吳,越并吳,屬越。戰國顯王四十六年,楚威王破越,盡有吳地,艾入楚。秦隸九江,漢封濞於吳地,仍吳。新莽更為治瀚。光武中興,仍名艾,隸揚州。建安四年,孫權據吳立西安及西平,分治西平,去州治百九十里,地名田防,城蹟在焉。……晉改西安為豫章,歷五年,仍艾。自隋入唐,或名豫章,名豫甯,均裁洪州。德宗貞元十五年,觀察使李巽據鄉民鄧廣、支文靖等以縣治遼遠,疏納維艱,奏請於常州亥市建分寧縣治,割泰安,奉武高、崇仁西八鄉屬分寧縣,餘十二鄉歸武甯,艾至是始分治。宋初,仍分甯,稱望南渡,後陞義寧軍。元大德陞州,後改為隆興路,明改洪州為南昌,仍隸縣。宏治十六年,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