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维晚年作品的情感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大家,但是由于“安史之乱”中的经历,其思想完全倾向并且深陷于佛禅,作品也流露出与其山水田园那空灵秀美意境完全不同的风格,多表现出一种哀伤、忏悔的沉重情感。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大家,在当时诗坛就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其后期的诗歌创作却呈现出前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闻一多先生说过:“一个作家的遭遇跟他的诗文的风格大有关系。”笔者认为这句用来形容王维非常确切,王维恰恰经历了李唐王朝的盛衰,并且在“安史之乱”中有一段陷贼的经历。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诗人晚年一直活在深深的痛苦中,诗文创作也颇受影响。
一、王维的“安史之乱”经历
关于王维的此段经历,《旧唐书》、《新唐书》都有相关记载,大意都是王维扈从不及,被叛兵俘获,迫受伪职。这些记载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王维在“安史之乱”时的遭遇,王维的这一段经历,后来就演变成了学者诟病他的最主要的基点。朱熹《楚辞后语》(第二卷)中云:“其人既不足言,词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九)中云:“古来以文章欺人者,谢灵运第一,王维为次。”其实我们从这些记载来看,王维并不是心甘情愿背叛唐王朝而依附安禄山政权的,只是扈从不及,迫受伪官,并且一直被拘。
对于在“安史之乱”中接受伪官的唐朝官员而言,贼平之后的惩罚也是绝对逃脱不掉的。《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中详细记载到:“……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贬。”依此判断,王维假如是真心做了伪官,最轻的惩罚也应该是重杖一百,但是历史的`记载却是被赦,并且惩罚仅是官由给事中降为太子中允。笔者认为王维被赦的明确原因有两个:一是王维陷贼期间听闻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期间又发生了乐工雷海清因不配合而被肢解一事,维有感而发,作《凝碧池》一诗。维以此诗闻在行在,肃宗乃免其罪。二是王维的弟弟王缙在平叛中曾立功,愿削去官职以救其兄长,所以肃宗特宥之。笔者认为除了这两点原因之外,可能还存在着这样的可能,那便是肃宗本人以及后来的代宗皇帝本来对王维本人也没有坏印象,而且维早年就以诗名盛,再加上王维个人对安禄山政权的消极抵制,所以就得到了赦免,官职后来还慢慢升迁。就此观之,诗人是没有必要为“陷贼”一事有负担的,因为当权者没有计较他的错误。但是作为诗人自己,他却始终没有办法走出自己的这段可以称之为耻辱的“失节”经历的阴影。
二、王维后期作品思情感分析
王志清先生曾经戏言:“中国作家里具有忏悔精神的,就‘两个半人’,王维、加半个写作了《随想录》的巴金。”当然,王先生只是戏言,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三位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评价是多么贴切。王维的忏悔精神最早的便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与清算中,即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陷贼经历。而也正是因为这些,诗人晚年的诗文风格大变。
根据陈铁民先生的《王维集校注》所收作品看,在这五年中,诗人创作了 48篇诗文。诗歌26首,多是酬唱、赠答以及送别诗。这些诗都或多或少的表达着诗人哀伤、忏悔的情感。在《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一诗中,诗人言到:“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诗人借“殷王解网罗”的典故说明自己既已赦罪,旋复拜官,感谢圣恩。进而写到花鸟似乎也通了人性,皆知笑,亦解歌,可见作者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我们从诗中的“忽”、“始”二字不难看出作者对被赦的一种诚惶诚恐,觉得自己始料不及地受宠。虽然诗人没有在诗中提到自己陷贼而未能保持名节的事,但是他内心的自责却是可以让读者一览无余。
诗人一生作的送别诗很多,这类诗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送别官吏,一为送别友人的。前者大都是官场应酬之作,诗人王维始终是冷淡的,礼仪性的作别。后者的主情调大都是激扬的,有时多表现出自己的不遇感。即使是友人落第、出塞或者弃官,诗人都没有很悲伤的情感。然而在《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一诗中,诗人写到:“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王维对弟弟宦游所寄予的远大希望,诗歌一开始的外景基调便是陌上别离,天空晦暗。作者登高而望,看不见其弟的身影,只看见远处的山和树,真是众里寻弟却不现,诗人心中的惆怅和悲凉愈加深重。最后两句“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更是表现出诗人对其弟前程的忧虑,没有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放,有的只是默默的担忧和长长的牵挂。
在《谢除太子中允表》一文中,诗人这样写到:“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在《谢集贤学士表》中作者又说:“臣抽毫作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