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历史的思路
一、学会用多元史观来理解和阅读历史;;;现代化史观;(1)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
连成整体
(2)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
了人类文明发展
(3)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
阶级壮大之路
(4)是殖民掠夺之路
(5)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
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1.革命史观: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 “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就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二、一定要注意论从史出的原则,分析历史事件务必考虑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必须把握到位。;*;三、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多种角度,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积极; ; ;历史Ⅰ 政治文明历程;;;一、夏商周的沿革;1.夏:;2.商:;3.周:;二、分封制;4.分封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为什么?)
5.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6.目的: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是周人不断扩展势力范围的过程。
7.重要诸侯国:⑴王族之国,如武王弟周公旦封鲁(其长子伯禽就国),召公奭封燕,成王弟叔虞封晋等;
⑵功臣之国,如姜尚封齐(亦是姻亲);
⑶古圣先王后裔之国,如黄帝后裔被封于祝,尧后裔封于蓟,禹后裔东楼公封于杞、舜的后代妫满封陈等;
⑷殷人后裔之国,如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宋(灭国不绝祀)。
(现代,山东省号称齐鲁,河北号称燕赵,湖北号称荆楚???陕西号称三秦,山西号称三晋等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
;8.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力役,朝觐述职等。
9.诸侯权利:得到土地和人民;在封国里享有世袭统治权。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以设置官职、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政治经济军事)
10.特点:⑴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⑵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⑶(岳麓)西周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⑷层层分封。
[附:周代的阶级:⑴统治阶层:天子(王畿)→诸侯(公、侯、伯、子、男;封国)→卿大夫(采邑)→士(不能世袭的食田或俸禄)。
诸侯与卿大夫享世袭继承的爵位,拥有土地权与统治权。
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以打仗为主要任务。
⑵平民:多为身分职业世袭的农民,土地为贵族所有,农民有供奉粟米、布缕及力役的义务;少数为贵族蓄养的工商业者,称为“工商食官”。
⑶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争的俘虏或犯罪的平民,平民与奴隶是劳动生产的主力。];;11.作用:⑴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⑵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⑶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12.局限(瓦解的原因):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13.瓦解的表现:平王东迁,王畿缩小,王室落入诸侯的卵翼之下,分封封建体制已名存实亡。楚子熊通要求晋升爵位不成,自行称王;楚庄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小宗取代大宗(如晋武公杀晋侯缗继位)、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时有发生,各诸侯纷纷称“王”,名号与周天子相等。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战国末期,周王室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丧失分封大权。;;三、宗法制;4.核心内容:嫡长子(宗子)继承制。
立嫡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嫡长子与众子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5.特点:⑴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⑵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⑶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6.作用:
⑴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君统与宗统结合起来),王权较前代有所强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