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会计学;世官制;;春秋战国:“明贤”任能思想萌芽发展,选官制度有了一系列的创举。;③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 例子: 鲍叔牙向齐桓公荐管仲。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4、荫袭制 荫袭是指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得以进入仕途的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期,它是世袭制的一种变态遗留,在中国古代长期保留这种选官方式。荫袭制与世袭制有根本的区别。世袭制是继承父兄原有的官职。而荫袭的子弟不是荫袭父兄的原有官职,而是只得到比原有官职低下的职务,甚至只任虚衔职称,或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汉代时,除皇室宗亲世袭王侯之外,吏二千石以上视事三年,得任(荫)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后来发展到荫及家人,既不限制视事三年,又不完全限制官秩,退休的官僚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荫袭制经过历代的发展,至清代时有三种形式:恩荫、难荫、特荫。 恩荫:京官四吕、外官三品、军官二品以上,可送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根据其父的级别授予一定的官阶或职务。 难荫:对因在战争阵亡、公差殉职以及病故于任所的官吏,准许一子入国子监学习,或酌情授予官职。 特荫:是从功臣后裔或前世名人后代中选择一些人授予官衔或职务。 ;二、察举时代(秦、西汉前期产生确立,西汉后期、东汉规范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时期);汉:察举制正式确立。产生了以察举制为主的多种选官制度。;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 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2.征辟制度: ● 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又称征召;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辟”,也称辟署、辟除、辟召、辟用等。源于战国国君官吏招贤纳士。汉得以发展,汉代被征召的人才(征君),可以和上计的官员一起进京,沿途地方官负责迎送,有时还用公家的车马直接迎进朝廷。以后各代,也有君主根据政局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征召一些比较尊荣的人士入朝做官,或专门指名征召某人来任职。从此入仕的人虽不多,但这些人往往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唐代的李泌,明代的宋濂和刘基,清代的范文程和冯铨。 ●它分中央长官辟署和地方长官辟署两种。中央长官辟署可在全国范围内选用人才,地方长官只能在其管辖区内辟署。前者的掾属升迁最快,如东汉的鲁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 ● 隋代以前,辟署是比荐举的范围更广泛的仕途。公府、卿署、军府、州郡府的掾属佐吏一般都在200人以上。县署衙门也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其中大部分是长官辟召而来的。隋代收回了长官的辟署权,辟署降为不重要的仕途,各级官署所辟用的佐吏以幕僚身份,以及家人佐政的形式继续保留着。这些人一般是不能进入官的行列,但也有从此步入官宦行列的。 ● 辟署长官与僚属关系密切,恍如君臣。秦汉时,郡国掾吏称守相为君,唐代僚属称辟用长官为主。僚佐容易成为割据势力和军阀的死党。东汉益州治中从事陈禅;凉州别驾从事杨阜,当刺史被马超杀死时,与马超决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3.赀选世家;5.损纳;6.流外铨和吏员;●唐宋时期,称流外官。30等级,每年一考,积考可以升入流内官,但宦途狭窄,积考不易,六十未离一县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幸进入官阶,大多也在八、九品低官职就结束仕宦生涯,不但升入高官无望,且为时人所轻。金元比较重视在官府承担具体工作的吏,对吏员出职的规定比较从宽,改为90-120天为一考,积三考就可授予六品以下的各官。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上来的人,大都选充任吏职。由吏升迁为掌权大官的并不少见。 ●明清对吏员升迁有所限制,但吏员积考升迁为官的制度并没有废除。由吏升任中下级官的占相当的比例。据河北11县志所载,清代487名县官,吏员出身的有107名。;7、博士弟子和国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形成了以九品中正制为首的主要选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三、科举制时代(隋,唐,五代是科举制创立初期,宋、辽、夏、金、元是科举制发展时期,明清是科举制成熟衰亡期。它从公元581年到公元1904年。);科举制的产生发展: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