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材考点分析 专题01 《沁园春·长沙》:意象与意境.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材考点分析 专题01 《沁园春·长沙》:意象与意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材中的考点:意象与意境 沁园春 长沙 1.理解什么是意象。 2.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3、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精讲内容: 《沁园春》中的意象以及与意境的关系 教材典例 《沁园春 长沙》的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题设计: 品赏诗歌首先要捕捉意象 意象:意即感情,象是景物。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客观景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远景 近景 角度:远近结合 远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角度:俯仰结合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万山红遍(静景) 层林尽染(静景) 漫江碧透(静景) 鱼翔浅底(动景) 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总结上片: 1、上片写景,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 山、林、江、舸、鹰、鱼、(万物) 远眺:群山——山红 林染如画 (静) 近观:江中——水碧 百船急驶 (静、动)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动) 俯瞰: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俯仰结合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2、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3、概述:作者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景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 (特点: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探究意境 导言(过渡语): 意象往往是表达了某种意境。不同的意象会构成不同的意境,我们在《天净沙 秋思》里可以看到“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乐景与哀景的交织,表达了游子漂泊的羁旅之苦。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别有风韵的。 这种风韵其实就是“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本词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大美的宏大意象。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 面对如画的秋景,追怀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气魄?大气! 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大气? 如果说豪迈气派反映的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质地,那么宏大

文档评论(0)

有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有点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0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