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行业资料).docVIP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行业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行业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行业资料”中“自然科学资料”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9128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 1 3 结论 9 文2:福建及其沿海小震活动月频次分布特征研究 10 1 福建及其沿海小震月频次KS检验 12 2 小震月频次分布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12 参考文摘引言: 13 原创性声明(模板) 14 文章致谢(模板) 14 正文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行业资料) 文1: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 DOI:/-.014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存在的主要场所[1],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我国土壤碳库的损失达3.5 Pg[2,3],土壤碳库功能快速丧失十分严重,成为我国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地分布面积广,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草地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15%[5],其中约92%的碳储存在土壤中[6]。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的变化特点对于了解生态系统变化的土壤碳库效应及其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严酷,地势高峻,自然条件恶劣。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区气候变化总体上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导致湖泊萎缩、冰川退缩、草地退化、土壤流失。这一现状产生的严峻后果之一即高寒草地碳汇能力下降,碳汇储量减少,从而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压力。据文献资料报道,全球约有1 500 Gt碳以有机质形态储存于地球土壤中[7],而青藏高原草地有机碳量达到3.35×1010 t,占全国土壤有机碳总量的23.44%,其中以高寒草甸土壤和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积累量为主[8-10]。目前针对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碳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等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在对青海省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退化样区生态系统土壤碳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不同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的变化,为阐明生态系统退化对高寒草甸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其气候变化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样地位于青海省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州甘德县青珍乡,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海拔4 025 m,东经100°12′18″,北纬34°08′54″。甘德县为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11],无四季而只有冷季、暖季之分,冷季长达9个多月;年均温度-2 ℃,年均降水量520 mm,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 313~2 607 h,牧草生长季150 d,无绝对无霜期;土壤类型为高寒草甸土(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制)[12]、湿润均腐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3]、寒冷软土(Cryoborolls 或 Halpoborolls,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14],土层薄、质地差、易侵蚀。研究样地属于高寒嵩草草甸,草地植物主要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羊茅(Festuca ovina)、早熟禾(Poa sp.)、苔草(Carex sp.)、高山紫菀(Aster alpina)、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黄帚槖吾(Ligularia virgaurea)、兔耳草(Lagotisbrachystachya)、青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pulszkyi)、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等。 1.2 不同退化程度样地选择 按照文献[15]的方法对试验样地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及退化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地表及水土流失状况、鼠害危害程度等指标综合判断将试验样地划分为未退化(Undegradation,UD)、轻度退化(Light Degradation,LD)、中度退化(Moderate Degradation,MD)、重度退化(Heavy Degradation,HD)、极度退化(Extreme Degradation,ED)共5种退化程度(表1)。土壤采样于2012年7月进行。 1.3 植物、土壤采样与样品分析 按“收割样方法”[16]采集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在样地内按照不同退化程度分别随机设置10个1 m2的观测样方,进行植物群落的测定,主要包括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等。土壤样品采用剖面法分层采集,自上而下用移除法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这3 个深度的土样,样品盛于塑料自封袋,运回实验室。拣去植物残根和石砾等,自然风干后,磨碎过2 mm筛,土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