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PAGE 1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对小学语文S版教材的质疑
常识性错误 五年级上册21课《孔子》出现图不对文。稍微懂一点中国历史的国人都知道在春秋时期绝对没有纸张使用,造纸出现于汉代。而课文也是这样介绍:“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熟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可是课文的插图《圣迹图》里描绘的情景却是:孔子端坐在案前,案几上面左右两边放着“书籍”;弟子们三五成群的拿着“书”研磨讨论;更有甚者一名弟子展开一张长长的“手卷”评头论足。这样的配图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六年级上册的23课《自然之道》中有一句话是病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个句子和“我们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我在作文中发现了许多不正确的错字。”的错误如出一辙。所以鄙人认为那句是个病句,属于“重复累赘”的病因。 内容不合逻辑 六年上册的23课《自然之道》一文的人物——“生物学家导向”在文中的表现有悖常理。既然是生物学导向,又明白第一只出来的幼龟是探路的,就不应为了别人的说“见死不救”而去把探路的幼龟送到大海。虽然文中说他“极不情愿”“若无其事”,可毕竟做了。总不能知道有严重的后果,还要看着后果的发生吧!他可以直接把问题的.严重性告诉这一群人啊。其二,幼龟始终要回归大海,来守候的嘲鹰、海鸥、鲣鸟肯定明白,所以会一直守着。而幼龟不可能永远呆在沙堆里,也就是说它们终归难逃这一劫。它们能在地球上存活有自己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六年级下册18课《永生的眼睛》中描述“1965年,也就是我十四岁的那年,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生命,当时她她才三十六岁。”后文写到“1980年,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我把外公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跑过去紧紧拥抱外公。她十四岁……”看来作者在15岁就把小温迪生下来。不是说15岁不能生孩子,可有悖常理。 内容不一致 这里说得内容不一致是指人教版的教材和S版教材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也有出入。最明显的是《詹天佑》一课,本人读小学的时候就有这篇课文,还教了16年这篇文章。在开凿隧道那部分一直都是“他和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可是来到S版却变成:“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竖井开凿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大大缩短了工期。”我想问一问两套书的编者们,谁对谁错?特别问问主编崔峦和王均,谁的才是“教科书”?是否如果我来主编就可以来个“打三个竖井,八个工作面同时开工呢?”前后不一致的内容一般的老师可能一笑了之,可是我觉得既然是教材,就一定要严谨,不能出尔反尔。如果是人教版错了为什么错几十年而不改正来?如果是对的为什么S版又不一样呢?看来“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不甚称职了。 标点质疑 S版六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句话:“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里面的短句全部运用句号。而在下册的16课《穷人》一文中有类似的话:“古老的钟声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句中的标点运用却不一样。我们知道外国是没有和我们中国一样有丰富的标点意义,可是在翻译的时候总有一个标准吧!如果在考试中出现加标点的题目,以什么为正确? 生字编排 鄙人觉得这套教材编排最乱的是生字安置问题,似乎编者们不断质疑学生的能力,把一些十分常见的字编在高年级。例如六年级下册有“汪、铜、础,嫦娥、搬、玫瑰、帐、搞、凤、恒等。”上册有“肌肤、喉、甸、矛盾、裙、汁、描、程、绘、详、穴、撞、骗、刃等。”五年级上册有“获、忠、肿、汤、痛、仗、例、珍、票、育、厉、肖、丑、拒、普、压、枉、限等。”这些字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为什么在高年级还要当生字呢?不但加重师生的负担,还会让别人觉得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总之,希望我们的作者,编者,审者尽量严谨,少出一些低级的错误。不要闹出“豆有此理”笑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