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社会故宫文物之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宫文物之道 在老人看来,他在故宫里最大的收获,不是一门功底扎实的手艺,更不是一个象征 着虚名浮利的位置,而是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之道。 走进文物修复专家刘玉的书房,便可见故宫在这位75岁老人心目中的位置之重。 一幅精心装裱的“皇帝之宝”宝玺印拓,被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 在故宫博物院,许多技术一直是“单传”。作为著名书法篆刻家金禹民的传人,复 制这方“皇帝之宝”宝玺,刘玉视为自己此生最引以为傲之作。 在故宫收臧的“二十五宝玺”里,“皇帝之宝”是唯一一方木质宝玺,除4方传国 宝玺外,它被列为21方日常公务宝玺之首,是真正意义上“宝不离身”的御物。从乾隆十 三年钦定使用开始,至宣统末年进入紫禁城库房,它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个 王朝的覆灭。 1925年10月10日,当紫禁城有了新的名字“故宫博物院”时,这方宝玺带着自 身177年的历史,成为顶级文物。它被复制,那么是48年之后的事。当时,年近七旬的金禹 民已半身不遂。完成复制任务,便成为他的单传弟子刘玉义不容辞和当仁不让之事。 不仅如此,从踏进故宫博物院开始,直至1998年,刘玉为故宫摹刻复制印章5000 多方。如今,这些印章排列在一组柜子里,几乎挤满了故宫博物院摹画室的一面墙,其中包 括印在故宫所藏《兰亭序》摹本上的148方印章,还有印在顾恺之《洛神赋》、韩滉《五牛 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印章。特殊的身份,让老人成为当世唯一复制过帝王玺印、 官印和历代书画家、收藏家印章的人。 如今,提起解放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修复厂的那些修复专家,沉默寡言的刘玉是个绕 不开的人。他在故宫的文物修复历史上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 视文物如生命的一代人 “我参与复制过数百件故宫书画顶级藏品,工作中没出现过过失,也没听说过其他 人出过什么问题,因为我们心中有‘文物胜于生命’的理念。”8月27日,在书房里接受 记者采访时,刘玉首先拿出的是两张已经发黄的稿纸,其中一张开头便写着这样的字句。 1956年9月1日,刚刚从当时的北京三十三中高中毕业的刘玉,到故宫报到上班。 对这个家庭成分为“地主”的京郊青年来说,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万幸。他特地挑选学校 开学的日子到单位报到。故宫于他,更像是一座新学校。 也是在这一年,28岁的蔡瑞芬服从组织安排,跟随丈夫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 此前,这个上海市市立助产学校毕业的中专生,曾为即将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志愿军士兵检 查身体,帮他们治疗血吸虫病。送走这些年轻的战士,蔡瑞芬进入上海市卫生局工作。 她的一些同学或同事跟她一样随丈夫进京,但大都通过各种途径,留在了医疗系统。 蔡瑞芬那么没有,她后来成为故宫修复厂厂长。 “都是干革命工作嘛,在哪儿都一样。”今年83岁的蔡瑞芬笑着回忆说。 她和丈夫是被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调入故宫工作的。吴仲超于1954年6月 被从华东局副秘书长、党校副校长任上,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后人的记忆里,吴仲超担任院长后,除了在故宫内四处了解文物的状况,极其重 视文物修复,还从故宫外四处招揽人才。 “没有一大批专家和业务骨干,故宫博物院是办不好的。”蔡瑞芬回忆,吴仲超经 常这样告诉故宫的领导干部们。蔡瑞芬的丈夫在上海是吴仲超的部下,被他调到故宫担任古 建队队长。 1977年1月,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被送到故宫修复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 颠沛流离,这幅传世名画当时已经千疮百孔、遍体霉斑,仅五牛身上大小洞浊便达数百处。 吴仲超等人决定将抢救修复《五牛图》的任务交给裱画专家孙承枝师傅。 蔡瑞芬和刘玉等人记得,接到任务后,孙师傅有很长一段时间寝食难安,拿着放大 镜反复查看,好不容易才精心制订出修复方案。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舌I、补、做局 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褶、研光等,以宣和式 撞边装裱成卷一一工作几乎做得天衣无缝。后来他们才知道,仅仅为了揭除紧贴画心的一张 贴纸,孙师傅整整用了 5天时间。 而在孙师傅潜心修复《五牛图》的同时: 刘玉那么忙于复制印在《五牛图》上的印章。 8个月后,吴仲超亲自带队的验收专家组,对孙承枝的修复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件生命垂危的顶级文物,就此重新焕发生机。 1963年,院长吴仲超把做木器行当的年轻人刘玉叫到自己面前,告诉他,根据工 作需要,他有可能要改做书法篆刻行当。随后,院长把刘玉和另一个年轻人带到摹画室唯一 一位篆刻家金禹民师傅面前,说:“挑一个做徒弟吧。” 解放前,中国印坛有“南陈北金”之说,“金”便是金禹民。但此时吴仲超注意到, “北金”已经57岁,再过3年就耍退休,故宫书法篆刻这行当,不能后继无人。同时,院 长也注意到木器室27岁的小伙子刘玉性格内向,处事稳重。 金师傅没有多说,只是顺手给两个年轻人每人一块寿山石,“刻完以后,交上来再 说”。这一块寿

文档评论(0)

abcab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21321313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4000421100004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