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3届高考语文叶嘉莹作文素材.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书藏于心,不惧岁月衰 她被誉为像杨绛一样的“先生”,站在那里,就是一首绝美的诗。董卿在《朗读者》中如是道来:“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虽然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叶嘉莹先生,苦难、热爱、传承串联起她的一生。 01苦难篇 幼时丧母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父亲于战乱中失踪,一夜之间,唯有孤儿寡母勉强撑起飘零的家。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吃一种最廉价的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普通人家都不屑,但叶嘉莹硬是拌着最咸的辣酱一口一口吞了下去。她知道自己不能垮,母亲和一家人都是她的希望。 然而不堪战乱颠簸,加上心疾复发,一向康健的母亲猝然倒下,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 17岁的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死生的隔离。 尚年幼的她突感天旋地转,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数十天闭门不出,写下《哭母诗八首》,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几十年过去,但钉子敲棺木的响声犹声声在耳,一块木板,隔开两个世界。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永不复见。 青年被弃 1948年,她随在国民党海军工作的丈夫移居台湾,第二年丈夫被抓。半年后自己和4个月大的女儿也被抓。后来母女俩先被释放,但工作没了,宿舍没了,只得寄居在丈夫的亲戚家。屋子很小,她只好等大家都安睡后,铺一条毯子,带女儿睡在走廊的地上。夏日午觉时间,叶嘉莹怕孩子吵到人家,便抱着孩子到外面的树下踱步,有时也抱着孩子在太阳下走很久,去军营办公室打探丈夫的消息,然而音信全无。那时,她想到了王国维的《咏杨花》:“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杨花开时从来没让人看见过,为什么这么短暂,一霎间就完全飘落了。她以为自己就像这杨花一样,根本不曾开过,就零落凋残了。 三年后,丈夫释放出狱,当年那个温文儒雅的君子蜕变成残暴的异类。动辄打骂,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让她一度崩溃,更令人寒心的是第二个女儿出生时,丈夫瞥了一眼就冷漠地走了。 老年丧女 1976年,叶嘉莹再次遭遇人生重创: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中成长的结婚不足三年的大女儿言言和女婿永廷遭遇车祸,双双殒命。没有哭得声嘶力竭,更没有要死要活,她只是迈着蹒跚的脚步把自己锁在小屋里,孤零零地在那儿坐着,偶尔发出几声叹息。 那是她最挚爱的女儿,怎能不心碎?她只是太坚强了,克制得令人心疼。 为祭奠女儿,她一口气写下了十首诗,每一句都是对女儿最透彻的思念。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叶嘉莹《哭女诗·其六》? 02热爱篇 也许会有人问,历经百般苦难后的叶老是如何走过黑暗的,我想告诉你,是古典诗词救赎了她。她将命运给予她的困苦从人生的行囊中拿出,取而代之的是她热爱的诗词。诗词渗入她的生命,成为支撑她走过困境的力量。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是汪国真的诗,也是对热爱最好的注脚。 1924年,叶嘉莹诞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浓厚的书香氛围,铸就了她一颗玲珑心,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窗前的秋竹、阶下的紫菊、花梢的粉蝶、墙角的吟蛩,一一都被她写入了幼稚的诗篇。“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在台湾辅仁大学,她遇到了恩师顾随先生。重拾课业,叶嘉莹感觉人生有了新的寄托,上课总是第一个到,老师的课记了满满八大本,那是她最珍贵的藏品。即使辗转流离,半生颠簸,也从未丢弃。 1956年叶先生在台湾教书,但叶嘉莹并不觉得苦。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苦难之中,人终究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她称自己是穿着裙子的“士”,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也依旧诗词丰盈而感到圆满。 03传承篇 “我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我所做的只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歌的人都接引到里面来。”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1966年,她接到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一颗被束之高楼堆尘的心重新悸动起来,42岁的叶嘉莹远赴千里之外的异国定居。念了半辈子的唐诗宋词,她开始学习英语。可总感觉从汉语翻译成英文,少了中国独有的文化韵味。 她常做梦,梦见自己重回祖国土地,梦见自己和同学们敲开厚重的大门,去拜访大师,可黄粱一梦过后,是更深的惆怅与落寞。 但她始终坚持着中国文化的自修,也没有离开心爱的古诗词半步,在三尺讲台,用异邦语言讲述故土的诗歌。渐渐地,金发碧眼的学生们都被这位儒雅温厚的老师所征服,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叶老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不少,中国的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