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

《提高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练》统编版(2023)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其他 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5.识记字音。 呜呼(_____) 契丹(_____) 锦囊(_____) 仇雠(_____) 沾襟(_____) 逸豫(_____) 6.通假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____) 7.古今异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8.一词多义 命: 虽曰天命,岂非人哉 相依为命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命曰《琵琶行》 奉命于危难之间 见: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乃入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信而见疑 9.一词多义 顾: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独: 岂独伶人也哉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鳏寡孤独 10.一词多义 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博闻强志 衰: 盛衰之理 何其衰也 11.一词多义。 盛: 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 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12.一词多义 与: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与尔三矢 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自牧归荑 13.一词多义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以乱易整,不武 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具告以事 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4.名词的活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抑本其成败之迹 15.动词的活用 泣下沾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6.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指出判断的标志。 梁,吾仇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17.辨析文言句式,分析倒装句的特点。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8.省略句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以锦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9.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答案 1.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以及论证手法的能力。 第一段中,由“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可知,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 第二段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晋王在临终时以三矢赐给庄宗,然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第三段中,“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写出了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 在这两段中,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2.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K12精品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心扑在教育上,换的桃李满园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