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答案详解).docx

【校级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答案详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第 =page 1 1页,总 =sectionpages 3 3页 试卷第 =page 1 1页,总 =sectionpages 3 3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个体性与普遍性为哲学的重要论题,作为心与理统一的具体形式,王阳明良知论体现了联结个体品格和普遍规定的哲学意向。 从哲学史上看,最早提出良知概念的是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知,主要指先天的道德意识。王阳明将这一范畴引入其心学体系,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并主要体现在良知与“心即理”这一命题的沟通。心即理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心,另一为理,“心”更多地侧重于个体性的方面,“理”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原则,包括天道意义上的普遍法则与人道意义上的普遍社会规范。在王阳明看来,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并非截然分离,两者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关系,而良知便是心和理统一的具体形态。王阳明一方面注重个体在评判是非善恶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赋予判断的准则以普遍的内涵,个体性与普遍性在王阳明那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 在理智与意志关系的辨析方面,王阳明一方面对个体的意志非常重视,认为“志”如同船之舵,提供了个体的行动导向、规定了个体走向何方:“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意志的作用则表现为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赋予行为以坚毅性。另一方面,王阳明又肯定,意志在总体上受到内在理性的制约。在王阳明的心目中,意志总要受到理智的引导。如果缺乏这种引导,“志”就会演化为个体的意气之私,蜕化为一种私人化的意向。王阳明一再提到在行为过程中应该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里的“当”即“当然”,引申为普遍的规范。按王阳明之见,行为取舍应该以当然之则、普遍规范作为依据。对个体意愿和普遍规范的双重肯定,从另一个层面展开了良知之中个体性的规定和普遍性的内涵。 具体到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往往会面临群和己、个体和群体、个体和整体等关系。孔子区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为己”的特点在于以自我完成、自我充实为学习过程和道德涵养的目标,“为人”则仅仅是学给他人看。王阳明所注重的“为己”,这里不难注意到他对个体、自我的关注。但与仅仅从个体意愿的层面强调个体性有所不同,成己、为己已开始将个体性落实到一个现实的社会层面。王阳明提出了无我的观念,无我侧重于认同社会、认同整体的价值,反对因个体利益的追求而否定、消解对群体的责任。 王门后学以对个体性方面和普遍性方面的不同理解展开而衍化为不同流派。到了明清之际,在黄宗羲那里,王学的内在二重性开始在理论上得到某种扬弃。黄宗羲他一方面强调个体自身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黄宗羲又提出“为天下”的观念,即出仕、做官,不是为君主一个人,而是为整个天下。这一思想表现了把个体性与群体性重新加以沟通的趋向,这是王门后学演化的积极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国荣:《王学的内在张力与王门后学的衍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最早提出了良知的概念,即先天具备且不需后天理性的道德意识。 B.心即是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善恶评价,网民持心公正起决定性作用。 C.当止则止,即个体通过对普遍规范的理智认知,对个体意志进行制约。 D.肯定个体价值又强调“为天下”,这是个体性与群体性重新沟通的趋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证了王阳明良知论的内在二重性特征。 B.孔孟先贤、王氏心学的经典言论并非一成不变,这是作者论证的前提。 C.本文系统阐释了王阳明良知论的具体内涵及后世演化,论证通俗形象。 D.个体性、普遍性两个层面以及其内在联结,贯穿全文每一个论证段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与理、“当”与志的联结,体现了王阳明良知论个体与普遍内在统一的特点。 B.意志既能给人行动方向,又能予行为以坚毅性,是一种永恒积极的精神力量。 C.在具体社会中,王阳明虽然关注个体,但仍提出无我的观念对个体进行否定。 D.王阳明良知论内含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内在张力,这是王门后学分流的理论内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多年梦寐以求但无法达成的目标,而非人灵长类动物首选对象肯定是猴子。 2023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20231月,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K12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