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不翻”翻译理论的哲学智慧   【摘要】中华传统五千年渊远流长的文脉中流淌着翻译理论的血脉,这其中最耀眼的是玄奘,他在千年前所提出的“五不翻”翻译理论充满了中国哲学智慧,已经初步形成了“直译”与“意译”对立统一的译理雏形,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不比西方的诸多理论逊色,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   源泉。   【关键词】五不翻同化异化哲学   一.一部绵长的中国翻译史   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中华文明史有多长,中国翻译史就有多长。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离不开翻译,离不开与外域文明文化的交融,互鉴,吸收,发展。在这个层面上研究中国翻译史,更有意义。   中国翻译始于“周”,盛于“唐”,“明清”时期则译界面由宗教扩展到艺术及科学技术等。近代更是把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先进理论介绍到了中国,为中国革命的思想解放立了大功。   据史料《周记》,《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音使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故重译而朝。官府朝廷设有外事机构,有“舌人”,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至东汉又委任“译官”,“译长”,专事口译,彼时并无写本。   自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始,印度佛教日益盛行,至北宋初期,绵延了近千年,以隋唐为鼎盛。彼时佛经的翻译遂产生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文本笔译,这段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千年发育的交集对中华文化翻译有源头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二.“五不翻”的翻译实践   历史上著名的佛经译家辈出的群星中,玄奘大师即唐僧(602-664)即是最为璀璨的一颗,玄奘——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大家之一,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佛教圣典。早年于洛阳出家,贞观三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天竺,游学于各地达16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在长安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佛经,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共75部,1335卷。所译佛经又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   “五不翻”原则最早记载于南宋法云《翻译名义序》第一卷〈十种通号〉第一“婆伽婆”条,(台湾学者曹仕邦)原文如下: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1、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2、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3、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4、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虽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5、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具体各条用现代汉语解译如下:   1,具有神秘色彩的秘密词汇不翻。如咒语等,六字真言音译为“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因为这些词是有宗教秘密含义的。翻了则会失去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不翻;   2,多义词汇的不翻。如梵语bhagavat薄伽梵一词具有六种词汇意义,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词义,一些词具有多种含义,不能找到对应等同的中文词,所以不翻。   3、此土(中国本土)所无不翻,即在译语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概念不翻,如佛教中的“阎浮树”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树,中国没有此种树木。   4、顺古(前人已译,已约定俗成)不翻,最好要照用古人翻译,不再作新的翻译;如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前人已经翻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人已经一直这么说,就不再改变已经习用的翻译语言,以免造成混乱。   5、生善故不翻,是指有些词汇用音译能令人产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比如,梵文里“般若”,并不直接翻译为智慧,因为“般若”一词的意义高于智慧,更能使人产生尊敬,敬仰之意。   不翻并不能理解为不翻译,而是“不意译”,用“音译”。这些具体的翻译原则可以归纳为异化翻译论,异化翻译能忠实地介绍原语文化,给目的语带来新的词汇,新的句式,以至新的表达方式。异化翻译以原语言为导向,“不去打扰作者,而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其核心原则是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反向动作,是一种民族偏离主义,把读者带入外域情景语境,并顺从的接受外来语的文化差异。从现代翻译理论来说,玄奘提出的“五不翻”原则实际上就是“音译”的异化翻译。千年以前我们的先贤就能够提出适时的合理的翻译原则,真了不起。时至今日,音译的方法还在广泛使用,而且音译的现象更加普遍,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威妥玛拼音和汉语拼音,如kungfu(功夫)、kowtow(磕头),litchi(荔枝)等,而当下汉语拼音“音译”的人名地名已经成为标准配置。。   尔后玄奘又创造性提出著名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新译”论。“求真”即直译,倾向于异化翻译。“喻俗”即意译,倾向于同化翻译。将“求真”与“求俗”统一起来,玄奘可以说是将“信”与“顺”着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