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叶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奶汁藤、假黄藤、犸骝能
【来源】防己科大叶藤 Tinomiscium tonkinense Gagnep.,以藤茎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
【性味】辛、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壮筋骨,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痹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肥大性脊
椎炎。外用治骨折。
【用法用量】适量浸酒,内服外擦。或适量研粉,调酒煮热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
【拼音名】Dà Yè Ténɡ
【别名】越南大时藤、奶汁藤、假黄藤、犸(犭留)能、黄藤子、黄藤、土黄
连、藤黄莲。
【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大叶藤的根或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Tinomiscium Petiolare Hook.f.etThoms.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
切段,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大叶藤木质大藤本。茎枝折断有白色乳汁,鲜叶折断有胶丝相连;
茎有不规则的纵裂沟纹,嫩枝被紫红色绒毛。叶纸质至薄革质,阔卵形或卵
形,长 9-25cm,宽 6-15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近截平或微心形,上面深
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干时上面有波状皱纹,掌状脉常 5 条。总状花序
多个簇生于老茎或无叶的老枝上,常下垂,长 7-35cm,被紫红色绒毛;花单性
异株,白色至浅绿色;雄花萼片 9,外面的微小,里面的长 3-5mm;花瓣 6,舟
状;雄蕊 6,花丝肥厚。核果长圆形,背部隆起,长 2.5-4cm,橙黄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深山密林中或石灰岩山坡林中。资源分布:分布
于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
【性状】1.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直或稍弯,直径 0.5-2cm。表面棕黄色或浅棕
色,具不规则纵向沟纹。质硬,断面灰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小孔,皮部易破裂。
气微,味苦。茎圆柱形,少数略弯,直径可达 2.5cm。表面灰棕色,具粗纵棱,节
处隆起。质硬,断面放射状纹理较根部密而明显。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
层为 20 余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钙小棱晶。中柱鞘为断续
的石细胞环,外侧伴有少数纤维束。射线宽广。韧皮部呈半月形;木质部导管
多为单个,少数两个相连。茎横切面:表皮细胞 1 列,外壁增厚。表皮内侧有
3-5 列厚角细胞。皮层狭窄。中柱鞘为弧形纤维束连接成环。韧皮部近半圆
形。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不发达,导管单个散在。内生韧皮部内侧有三角形
纤维束。髓宽广,细胞近圆形。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小棱晶和淀粉粒。
【化学成份】大叶藤含二十六烷酸(hexacosa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α-羟基一三十碳-6-烯酸十三碳醇酯 (tridocanyl- α-
hydroxytriacont-6-encate),β-谷甾醇 (β-sitosterol),胡萝卜甙
(daucosterol)及木兰花碱 (magnoflorine)。茎含 1-甲氧基-3-羟基-6-甲基蒽
醌(1-methoxy-3-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香草酸(vanil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β-谷甾醇及左旋四氢非洲防己碱
(tetrahydrocolumbamine)。
【鉴别】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 2g,用乙醇回流 l 小时,乙醇液浓缩至膏状,加
2%盐酸捏溶,滤过。取滤液 1ml,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沉淀。
(检查生物碱)
【性味】苦;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络;散瘀止痛;解毒。主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
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外搽。
【摘录】《中华本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