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剧艺人在辽剧流变中的观念意识与艺术成就.docxVIP

辽剧艺人在辽剧流变中的观念意识与艺术成就.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剧艺人在辽剧流变中的观念意识与艺术成就   辽宁地区戏曲种类繁多,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辽南戏都是产生并活跃在辽宁地区舞台上的地方剧种,其中辽南戏在2002年被辽宁省委命名为“辽剧”,成为唯一代表辽宁地区戏曲文化的名片。辽剧的发展历经了“三起三落”的历程,在这波折的发展过程中,辽剧艺人作为辽剧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有艺术经历和生活阅历的辽剧艺术家的访谈,观察辽剧在流变中艺人的观念意识和艺术成就,探究和记录辽剧在不同转型阶段,艺人作为主体,他们对艺术的处理方法及思路。   一、辽剧艺人的传承观念与创新意识   1、传承方面   辽剧是在皮影戏唱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三百多年前,河北地区的滦州皮影戏艺人把生动鲜活的影戏带到了辽南。据《庄河县志》第26编记载:“19世纪初(清嘉庆、道光年间),河北滦州皮影流入辽南。由盖县传入庄河北部上去。多年后,与当地语音、民乐结合,形成具有辽南特色的影戏。”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辽宁成为滦州影戏传入东北地区的第一站,先传入辽南后,再由盖州(盖州又称盖县)流入到庄河。随着河北、辽南两地皮影艺人的流动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得影戏这门艺术逐渐渗透到辽南地区,智慧的辽南人,把这种唱腔和辽南当地的语音、语调相结合之后,唱腔曲调更加接地气,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也就是说,辽剧是在继承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从而成为当地艺人参与群众性群体集会活动的重要音乐文化内容之一。   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盖县作为当时辽南地区的商业文化中心,以影戏作为谋生手段的艺人也将活动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如婚丧嫁娶、海事、庙会等集会活动。在庙会活动中,由于影戏占地面积小,方便移动演出,样式新颖,备受百姓欢迎。另外,影戏戏班人员不多,道具不多,成本不高,致使学习影戏艺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影戏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使得影戏戏班、影戏艺人的数量逐渐增多,技艺的相互比拼,使得影戏的音乐表演更加的成熟化。   影戏艺人经常流动演出,基本不具备地缘传承的基础,所以,影戏的传承主要方式是以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为主。对于艺人而言,在演出的过程中,艺人通过观察和参与,学习演技艺术,提高演艺技能。这种现场的示范,快速的提升了艺人学艺的水平。   2、创新方面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盖州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各农村公社经常组织文艺宣传队进行文艺汇演,来展现各个公社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在汇演过程中,由于相互技能展示的比拼,使得艺人们对于节目的品质要求更加的精良。在追求艺术创新上,皮影艺人试探用真人代替影人,用真实的舞台替代影窗,以真假声代替原来的掐嗓演唱。偶然一次的大胆尝试,使得表演耳目一新,受到大家的推崇。其中,大锅峪村业余剧团的皮影艺人史安胜,就尝试了这种用真人代替皮影的表演,音乐上,运用影戏的曲调,排演了《互助抗旱》新戏,他们自称这种表演形式为“影戏”。耳目一新的“影戏”,受到大家的追捧,繼而,这种表演形式又影响到其他村落,盖州四台子村的艺人翁景澍,又排演了新戏《白杨树下》,当时把这一类型的剧,称为“影剧”,也就是辽剧的雏形。随着影剧影响力的扩大,不久,熊岳镇文化馆引起了重视,并创办了“影调学习班”。当时盖州的知名皮影艺人马传亮等根据吕剧的剧本,以盖州皮影的唱腔曲调排演了影剧《小借年》,并参加了“辽宁省第一节农民业余艺术汇演”,在汇演中影剧大放异彩。于是,这种称作“影剧”的地方戏引起了辽宁省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并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8年,由业余演员排演的《跃进之家》,参加了“辽宁省建国十周年献礼节目演出大会”,在辽宁各地进行巡演,所到之处,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再次使得“影剧”的影响力扩大。“影剧”的演出轰动了整个盖平县(当时称盖平,1992年定名为盖州),引起了盖平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决定“影剧”由原来的业余文工团转为专业影调剧团。   影调剧由此步入专业化的道路,在表演、身段以及培养人才上,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在专业剧团形成之前,辽剧剧团的演员是由当地的农民组成的业余团体,初期行当也以生、旦为主,曲调比较单一,只采用“平唱”,唱腔更偏重于皮影戏的味道,在部分戏中还运用了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首创的“话剧加唱”的方法,板式多为四六或二八板。   由于辽剧的雏形是从皮影戏脱胎而来,以前是影窗艺术,演员站在幕后表演,所以,初期时,艺人并不重视身段的表演,但当地方有关部门在民间选拔出优秀的皮影艺人,组成专业剧团后,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演员形体的表演训练,有效的提高演员的专业素养。在表演上,继承戏曲程式化表演基础上,融合皮影人物的平面动作,创造出与剧中人物相符的身段表演,把艺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