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凌山烈士在沪史迹考
摘要:马凌山于1923年到1926年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师从恽代英、瞿秋白等革命先烈。他与进步同仁发起并创办《新群》《孤星》杂志,接触革命进步思想,关注时局动态。他从象牙塔走向街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发表论辩文章,为革命呐喊,痛斥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为革命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马凌山;上海大学;《新群》;五卅运动
中图分类号:k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043-04
马凌山(1904年-1931年),陕西省合阳县人。他早年出身孤寒,幸得姑母悉心照料,并资助其学业费用。1920年,马凌山入合阳中学就读。1923年底,他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师从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革命先烈。1926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马凌山被党组织派往兰州,担任中共兰州支部宣传委员。期间,他与王孝锡、胡廷珍等人组建兰州青年社,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发展党员。1927年5月,马凌山在兰州--辕门广场组织青年学生和群众发起纪念“五卅”惨案二周年大会,并痛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的累累罪行。1927年6月,马凌山在西北军杨虎城部第九营做训政工作。不久,由于地下党员身份暴露,他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遂转入地下斗争,后在河北唐县乡村师范学校任教。1931年,马凌山身染肺病,不幸逝世,享年27岁。
对于马凌山烈士的研究,学界目前尚未有专文论及于此。我们不揣浅陋,特就马凌山在沪就读期间的革命活动做一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就读上海大学,接触进步思想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由安徽人王理堂于1922年初所创办的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由于王氏将学生膳费五千块贪污,导致教职工无法发出工资,学生伙食无法供应,学校爆发“倒王风潮”。“倒王风潮”中的部分学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希望党组织接收该校,经过多方协调,1922年10月,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成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任校长。于右任到任后积极整顿校务,“添办高级中学,并于原有师范部各科添设主任,增聘教员”,“又以原有校址隘陋,不敷应用”,遂将校址從闸北迁至西摩路,租赁房屋,开展教学。于氏革新校务最引人注目的是延聘人才,“总务长为邓中夏,教务长为瞿秋白,社会学系主任为李汉俊,中国文学系主任为陈望道,俄国文学系为瞿秋白兼任,绘画系主任为洪禹仇,……其所聘新教员如程太炎、李大钊(以上为特别讲座)、俞平伯、田汉、沈仲九、施存统、刘宜之、朱自清等,皆属海内知名之士”。
于右任执掌上海大学,促使诸多陕西学子纷纷慕名求学,从1922年到1927年之间,仅陕西籍在上海大学就读的学生就有50多人。1923年底,马凌山与同乡李子健一起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就读。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等人先后担任过系主任,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等革命先烈都曾在此授课。据杨之华事后回忆:
邓中夏同志是我们的总务长,他的头发很黑,眉毛浓而长,眉心很宽。当他抬起头来看人的时候,两眼闪闪有光。他精神机智果断,使学校的生活紧张而有秩序。他常常喜欢讲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故事给我们听。他是我们敬爱的一位有魄力、有毅力的革命者。
在教师中间,有轻松愉快的张太雷同志,他教我们政治课;有循规蹈矩的蔡和森同志,他讲私有财产和家族制度之起源。恽代英和萧楚女同志讲话富有煽动性,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并且善诙谐,常常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新同学都爱听他的课。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邓中夏、瞿秋白经常向学生强调必须“把读书和社会生活打成一片”,所学社会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应以改造社会为职志。据茅盾多年后回忆,“社会学系的学生经常由老师带领去参观工厂和农村,这也是上海别的大学所没有的”。薛尚实回忆说:“上大同学入学前都是为想学点革命知识和救国的道理而来,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政治觉悟。除了上课学习革命理论之外,都关心政治形势的发展,面对当时北伐军的进展,几乎每天都有谈论,读报纸、读《向导》、读《新青年》更是普遍现象。……高年级同学多数在校外担任工作,有的参加上海市学联、全国学联,有的参加济难会工作。至于到各工厂去组织平民夜校、工人夜校进行革命宣传教育的人就更多了”。上海大学要求学生培养将读书与社会锤炼相结合的学风,促使马凌山一方面努力增长自己的课本知识,并钻研马列著作,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中,参加各类社团,深入到群众中去。
邓中夏“鉴于中国现社会实有提倡平民教育之必要”,遂呼吁成立上海大学平民学校,组织社会学系学生充任教员,开设国文、识字、唱歌、算学、英文等课程。据老工友龚兆奎回忆,上海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