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京山县永兴镇“中华养鳖第一镇”10年沉浮录.doc

京山县永兴镇“中华养鳖第一镇”10年沉浮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京山县永兴镇“中华养鳖第一镇”10年沉浮录 京山县永兴镇:“中华养鳖第一镇”10年沉浮录 京山县永兴镇,一个因养鳖而闻名全国的内陆小镇,曾经号称“中华养鳖第一镇”。市场的风云变幻,将这个辉煌一时的小镇,从浪尖抛向谷底,以致销声匿迹。沉寂数年的永兴人默默探索着养鳖业的起死回生之道。如今,他们的仿生态养殖大获成功,产品热销,市场前景又现光明。 1 寄养年代 在京山县永兴镇,提及养鳖,众口一词:“那要从杨伟超算起。” 将日历翻回至1984年。时居永兴镇义和村4组的农民杨伟超,在自家地里挖了4分田的鱼池,并围上防盗铁丝网,春天买鳖放池喂养,冬天出售,赚取季节差价,开启了鳖春买冬卖的“寄养年代”。“刚开始只收2元/斤,后来卖到4.5元/斤。”与杨伟超齐名的养鳖大户夏齐刚回忆,“第二年收价就涨到10元/斤,售价为17元/斤。”养鳖的效益竟是种田的4倍多。 几年下来,杨伟超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二十世纪80年代,是我国农村颇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烟囱林立,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多种经营”,大农业的各个分支——农、林、牧、副、渔开始“百花齐放”。 时任永兴水产站站长的夏齐刚,看到农副产品滞销,水产收入锐减,深感水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1989年,夏齐刚到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学习,得知外地人工养鳖已成功,并在武汉大东门水产品市场发现鳖价一路高攀。“回去养鳖定能赚大钱。”夏齐刚想到永兴水源好滩涂多,野生鳖资源丰富,但只有杨伟超等少数人靠寄养发点小财,没有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如果建一个基地就能解决问题。”夏齐刚回去后立即与杨伟超等人商议养鳖大计。 当时,我省幼鳖孵化尚未成功,人工养殖不能实行。夏、杨等人就自筹经费到湖南岳阳、汉寿等地考察,又拜省水产科研所专家为师,将鳖蛋拿到汤堰温泉恒温孵化,一个月后“奇迹”出现,幼鳖破壳而出,人工孵化试验成功。 夏齐刚想建一个基地。他将想法向镇政府表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支持:获得40万元贷款,80亩农田,并组建了永兴特种水产养殖公司。 当时在镇里工作的史可标回忆,政府也在比较产业优势,正在寻找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夏齐刚的建议,受到政府的重视,经过考察,政府觉得行得通,就开始大力推广养鳖。”史可标说。 于是,养鳖的人逐渐增多,养殖面积逐渐扩大,产业雏形逐渐显现。 自此,一个人的生意变成了一个镇的产业。 永兴,告别“寄养年代”。 2 短暂浮华 告别了寄养年代,永兴的养鳖事业迎来了工厂化大生产时期。 1992年,杨伟超、夏齐刚等5户较有实力的养鳖专业户,组成永兴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实行工厂化温室养殖,在80亩广阔的基地上大展拳脚。当年他们获利颇丰,每户收入少则3万元,多则10万元。 暴富,激红了当地人的眼球。永兴镇政府趁热打铁,将杨伟超、夏齐刚等人作为“致富能手”大肆宣传,并将其养鳖作为“先进事迹”让全镇人民学习,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养鳖热潮。 为了鼓励养鳖,镇里规定:凡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养鳖,工作关系不变,工资额度不变。广大农村党员养鳖,减半征收当年税费。 永兴人开始疯狂地挖池,养鳖渐入高潮。 1993年,永兴镇养鳖产业初具规模:全镇有150家养鳖户,400人在1000亩鳖池上翻江倒海。 同年,珠海汉粤工贸公司在永兴投资1000万元,圈地100亩,建立了珠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次年,该公司就获利300万元。 消息不胫而走。县里的财政局、粮食局等诸多单位来了,成立了全兴、粮兴等5家股份制公司; 全镇20个村,成立了11家村级股份制养鳖公司; 强大的市场需求,给先行者炒高鳖价提供了良机。时任京山县水产局副局长的黄征安说:“虚高的鳖价,主要是本地人炒起来的。”对此,夏齐刚也不否认。 “一只鳖一头牛,一袋鳖一层楼。”夏齐刚说,一斤种鳖卖到600多元,一斤商品鳖卖到300元。 一亩鳖池一年向镇政府上交最少1000元、最多3000元税费,成为当地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 镇政府“醉”了,开始大展宏图:成立永兴集团,下辖25家公司; 筹资30万元建2000平方米的中华鳖交易市场; 在全国13个省份设立48个营销网点,派驻150多人直销。 高潮过后即低谷。1995年,成为永兴养鳖事业的分水岭:市场寒冬悄然逼近,此后几年,鳖价从600元一公斤骤降至100元左右一公斤。 浮华短暂。温室的煤火,开始熄灭…… 3 10年沉寂 3年喧闹过后,是10年沉寂。“1996年进去的人,都把钱丢进水里了。”史可标说。 1996年起,鳖价连续大跌:种鳖从1200元一公斤降到120元一公斤,商品鳖滑落至64元一公斤,仔鳖每只从36元跌到0.8元。 鳖开始滞销。为了甩货,本地人打起了价格仗:相互压价拉拢客商。 资金周转不过来。30,的高利贷,令很多小养殖户承受不起。那

文档评论(0)

小小新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