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的探讨.docxVIP

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的探讨.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的探讨 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的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的探讨。方法:将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0名血液透析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将15名患者分为改进干预组、常规对照组,针对对照组,采用传统干预措施,针尖斜面朝上,针尖、皮肤角度控制在20°左右,引血针离心穿刺完毕后进行固定;对于改进干预组,针尖控制为斜面向下,针尖、皮肤控制为45°左右,穿刺完毕后,进行固定,针对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进行评估。结果:改进干预组在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常规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透患者多为中老年,此类患者血管条件下,将针尖控制为斜面向下,针尖、皮肤控制为45°,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该种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影响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肾功能衰竭引致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数量呈递增趋势,在此类患者群体中,血管通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低,使用时间长,是血透患者治疗的首选通路[1]。为了确保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效果,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保障穿刺质量。   1质量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0名血液透析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13~85岁,平均年龄(54.8±11.7)岁,在疾病类型上,糖尿病肾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8例,将30名患者分为改进干预组、常规对照组,均为15例。两组患者血透次数相同,均为每周3次,穿刺时间均为4h/次,针对两组均绘制好内瘘穿刺图谱,两组透析方式相同,透析完毕后,使用创可贴覆盖与止血带压迫止血法,止血时间控制在30~60min左右,两组相关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在术后12周左右,两组患者均已经形成成熟内瘘,两组操作均由熟练的护理人员进行,在消毒完毕后,选择好穿刺点进行穿刺,针对对照组,采用传统干预措施,针尖斜面朝上,针尖、皮肤角度控制在20°左右,引血针离心穿刺完毕后进行固定;对于改进干预组,针尖控制为斜面向下,针尖、皮肤控制为45°左右,穿刺完毕后,进行固定。   1.3评估标准   针对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进行评估,观察穿刺完毕后两组患者在6个月内有无出现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结果显示,改进干预组在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常规对照组,具体数据详见表1,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当前血液透析是一个主要治疗手段,根据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显示,良好的血液通路,需要满足几个条件:①保障足够的血液量;②通路并发症低;③长期维持血液通畅[2]。动、静脉内瘘术在1966年诞生,最早由brescia.limion提出,在近50年来,动、静脉瘘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创建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对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多数医院都能够开展动、静脉内瘘,该项工作涉及人员、科室数量多,包括“泌尿外科”、“血管外科”、“普外科”、“骨科”、“透析室”、“肾内科”等,吻合方式有“端端吻合”、“端侧吻合”、“间断吻合”等。根据本组结果研究显示,应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将针尖斜面向下,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   通过动、静脉穿刺图谱的应用,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操作指导,可以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究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针尖斜面朝上,在透析时,受到血泵流速的影响,血流会对斜面位置造成较大的冲击力,容易损伤血管壁,加上静脉壁表浅,在针柄固定完毕后,容易加重血管壁损伤[4]。在长期的透析下,针尖、瘘口中受损的血管后慢慢扩张,形成动脉瘤,继而引发血栓,导致血流量减少,血管发生闭塞问题。而将针尖控制为斜面向下,能够增加血管下壁、针尖斜面之间的距离,减小血流对血管壁造成的冲击力,同时,血管下壁肌肉组织丰富,加之有骨骼,血管不容易扩张,大大降低了血管阻塞的发生率,因此,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