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情绪真相”泛滥看主流媒体的站位与责任
摘要:在飞速传播的新闻讯息中,人们时常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盲目“站队”,带有主观意志的“情绪性真相”泛滥成灾,从而造成在新闻事件发展中,前后结论突然反转的情形时常出现。此时,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的站位变得很关键,责任变得更重要。基于此,文章选取部分极具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对这些新闻事件的舆论发展始末进行梳理,希望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情绪真相”传统主流媒体批判性思维站位与责任
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逐渐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相较于传统媒体,网民似乎更愿意相信朋友圈和自媒体平台。正如《南方周末》所说,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对于探究真相,人们早已失去了耐性。因此,立场和情绪渐渐取代了真相,即使出现了与自己立场和情绪截然相悖的证据,人们也倾向于先抵触和无视这些信息。本文姑且称这种充满主观的、可能并不准确或者并不全面的所谓事实为“情绪真相”,因为现在每个这种动动手指就可以发出的真相的背后,都包含着发布者的个人观点或情绪。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所有新闻信息只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才能广泛送达受众。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时代到来了,“情绪真相”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在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上,某已婚男明星被曝与女助理深夜亲密出行,义愤填膺的“吃瓜群众”纷纷化身为福尔摩斯,上演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推理戏码。当舆论热度被推到最高,明星的工作室以力挽狂澜之势借营销号发布数张极具指向性的照片,舆情急转而下,网民纷纷调转枪头声讨一开始“看似无辜”的女助理,一场有预谋的炒作昭然若揭。热度褪去,众人散场,并没有人关心事件的真实性和谁为因此浪费的时间精力买单。“情绪真相”的传播常常是一场全民舆论接力,一场全民舆论狂欢,狂欢过后遍地狼藉。娱乐新闻,我们没必要花时间去深究,下面来看一些更值得思考的案例:
事件一:“昆山反殺案”的后续事件
2018年8月27日晚,在江苏昆山的帆顺路和震川路交界处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通过视频监控录像,这起由交通事故引发的杀人事件的起因、经过已十分清楚。事发后,不少媒体对该起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老实人”于某奋起反抗,反杀嚣张的“花臂男”刘某。舆论哗然,于某一跃化身草根英雄,众网民纷纷对“正当防卫是否成立”“‘好人’有没有罪”等问题展开讨论,还吸引了诸多知名学者参与到案件的讨论中。最终,法院宣判认定,当事人于某的行为确属正当防卫,不必负刑事责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案件发生后不久,某网民晒出一张捐款证明,证明向于某及其家人捐款30万元。于某及其家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媒体及网民解释,自己从未收过这笔捐款。尽管事后该信息被证明为虚假信息,但是,被迫成为“新闻人物”的于某及其家人却因无数双眼睛的密切注视而不堪其扰。故事一波三折,一众吃瓜群众在不断反转、跌宕的情节中大呼“过瘾”。这个事件中真正想做“英雄”的另有其人——那位发布虚假信息的自称叫“李嘉臣”的网民,想借此博出位赚流量,引发关注换取利益。当地公安机关立即跟进调查,并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及时通报情况,拆穿了他幼稚的把戏,并依法对他进行行政拘留。
这件事足以证明,主流媒体或者说官方通报的及时出现是最好的清醒剂,能迅速厘清真相,平息争议。传统主流媒体就是需要利用与生俱来的官方和权威的优势,及时发布正确信息,过滤不应有的杂音,将舆论引向正途。
事件二:中国游客瑞典游事件
2018年9月,前往瑞典旅游的中国一家三口因与瑞典当地酒店发生纠纷,被当地警方扔在了所谓坟场附近。事件经当事人先行发布,再由部分媒体转发,迅速引起热议。事发之初,当事人方面透露的事情经过,部分媒体在未经深入采访的情况下向公众传达了“中国游客在外受辱”的信息。随后,不少新闻标题的价值取向都纷纷向此倾斜。一时之间,这些新闻点燃了无数网民的爱国、护国情绪,诸如“瑞典应该被灭国分裂种族灭绝”这样的过激言论不断出现。然而,随着更多媒体的追踪报道,“中国游客在国外受辱”事件的起因、经过逐步被厘清。根据这些信息,不少网民开始认为是这名中国游客本人的素质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欠妥,他们的所谓受辱是咎由自取。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瑞典当地电视台主持人在对该事件进行评论时采用的不当言论,又再一次激起网民的舆论声讨……
时至今日,当我们冷静地复盘该事件的舆情整体发展,不难发现,从下意识的“受辱”心态发展到对“游客素质”的反思,最后再上升为国与国关系层面的探讨,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攥住舆情的发展,那就是“情绪”。借由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情绪真相”快速泛滥,快到没有时间保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