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到此一游”现象中的民俗文化心理.docxVIP

浅谈“到此一游”现象中的民俗文化心理.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到此一游”现象中的民俗文化心理   【摘要】在旅游景区,“到此一游”的涂鸦现象屡禁不止,成了旅游行业的一大顽疾。本文从民俗文化心理的视角出发,得出人们涂鸦行为中基于标识身份、信息传播和从众心理三个重要心理导向。要妥善解决不文明旅游行为,道德、法治是途径之一,从民俗心理角度来进行宣传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关键词】到此一游;民俗;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除了清晰定义的随地吐痰、扔垃圾、攀爬雕塑等行为,最令人头疼的便是旅游者由于公德缺失、文化素质欠缺所导致的诸如“到此一游”式损害文物古迹的不良现象。针对“到此一游”现象,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三种方面的解读:其一,学者吴思、郭丹丹在《“到此一游”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基于道德认同的视角》一文中,提出游客基于道德认同的需要,便不自觉地缩小了对自我意识的调节,导致了涂鸦现象的产生;[1]其二,学者夏德元在《“到此一游”的传播学解决与应对之道》一文中,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个人有得到社会认同的需要,于是常常有人为了扬名铤而走险,在名胜古迹刻字;[2]其三,学者沈从举则从思想政治角度出发,在《刨根与对策——从思想政治角度解读中国式的“到此一游”》一文中,指出了此种现象成因有文化的影响、虚荣心作祟、违法成本低等缘由。[3]这三种视角的解读都各有其所长和适用的情景。然而,取得道德认同和扬名一定要用涂鸦这种方式么?“到此一游”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隐晦的观念和文化心理?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到底一游”这种涂鸦行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历史中的“到此一游”现象   “到此一游”现象的源头与我国著名的题壁诗文有着莫大的关联。在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处题字留名、写诗留念,是古代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的传统,故而有了专门的“题壁诗”分类。魏晋南北朝时期题壁诗便逐渐风行开來,那时文人们心态单纯,往往兴之所至。到了隋朝之际,便已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题壁诗——孙万寿的《赠京邑知友》。诗歌发展到唐代,题壁诗已经由个人行为上升到了基于发表、流传之需而产生的整个社会的诗歌创作和传播习俗。《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一书中所言:“在酒店饮酒并在壁上题诗,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一种风俗,犹如现代的饭店酒家常喜邀约名人题诗作画悬挂于墙壁,以增加其店的文化色彩,提高文化档次。”[4]明朝著名的《西游记》中也把这样的社会风气写进了文学作品中:孙悟空和佛祖打赌,要用一个筋斗翻出佛祖的掌心,为了防止佛祖耍赖,于是孙悟空便留下了著名的“齐天大圣,到底一游”的桥段;清代著名文人李渔便是白字黑字记载了这样的民俗现象:“往来过客无不留题,所少者只有一笔,一笔为何:某年月日某人同某在此一乐是也。”[5]到了近代,“到此一游”依旧风行。1930年,履冰在其作品《金山游屑》便说:“我国人大抵有好名之习,故佳景流连,往往任意题字。”[6]   对于这种“乱题诗”的现象,从专属于文人雅士的感物即兴、传情达意、扬名延誉的心态,到普通人随意书写“到此一游”,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诗歌的繁荣昌盛、文学的平民化,绘画与书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清代时期,对“到此一游”的批判之音就已经愈发频繁。比如清代愣伽山佛殿墙上讽刺人们“乱题”的诗作:“望湖亭在太湖西,多少有人胡乱题。我也胡乱题一首,待他泥壁一齐泥。”近代以来,许多新闻媒体都采取过各种方式来管治“到此一游”的涂鸦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规定对于胡乱涂鸦的人不仅要罚款,还要进行拘留。但近年来,“到此一游”的行为并未得到真正改善。   “到此一游”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查尔斯·r·格德纳在《旅游学》一书中写道:“他们的到访所留下的证物多是一些石刻,例如‘国库官员哈那克特(hadnakhte)会同其他兄弟国家元老帕纳克哈提(panakhti)来孟菲斯西郊一游’。与后来的历代旅游者一样,他们都觉得自己有必要为自己的到访留下证物。有些人草草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有些人则使用尖锐之物刻石立字。后一种做法非常普遍,我们在术语上称其为涂鸦(graffiti)。这一意大利语的意思是‘乱刻乱画’。”[7]中外共有的涂鸦现象背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到此一游”中的民俗文化心理   文人们题壁、普通人书写“到此一游”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民俗文化心理?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需要能够影响其认知、行为和态度。[8]即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人们基于某种需要继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在“到此一游”的涂鸦行为中,标识身份和信息传播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动机,此外还包括主体无意识的从众心理:   (一)标识身份   所谓的身份标识,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