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步作业.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步作业.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体验·夯实】 1.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百日维新期间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中华民国初年 2.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history/ques/_blank 下面是1904—1910年中国教育统计表,新式学堂数量猛增主要是因为(  ) 时间(年) 学堂数(所) 在校学生数(人) 1904 4467 69475 1906 23862 545338 1908 47995 1300739 A.洋务运动期间对教育的推动 B.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C.中华民国的教育政策 D.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思想的推崇 3.与“申报”“商务印书馆”“1905年科举制废除”“20世纪初的文学艺术成就”等信息相关的是(  ) A.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B.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C.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D.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发生变化 4.近代中国人创办了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主要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它是(  ) A.三联书店 B.中华书局 C.商务印书馆 D.新华书店 5.一部反映19世纪末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镜头: ①:商人在街头谈论科举制的废除镜头 ②: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大学堂读书镜头 ③:商人正在读《申报》,了解新闻镜头 ④:商人去看名为《定军山》的电影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6.《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其曲作者聂耳曾言道:“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音乐要呼唤时代的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反映的时代最强音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抗日救亡,抵御外侮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7.20世纪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现象成为时代主流(  ) A.说明流行歌曲成为时代主流 B.说明广告策划富有新的创意 C.凸显爱国救亡的新时代内涵 D.反映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 8.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history/ques/_blank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李振九是民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位在书法、教育、学术、文艺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振九参加洛阳县县试,考取功名,有“癸卯秀才”之称,也被称为“洛阳最后一名秀才”。 (1)请将材料一中的学校按创办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写出圈码即可) (2)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什么时期?京师大学堂自创办以来,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许多大事件,请举出两例。 (3)李振九被称为“洛阳最后一名秀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中国近代教育的逐渐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思考·提升】 1.制作本课思维导图。 2.概括《义勇军进行曲》的特点? 参考答案: 【体验·夯实】 1.B 2.B 3.A 4.C 5.A 6.B 7.C 8. (1)①④③②。 (2)洋务运动时期。具体史实: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是主要阵地,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是策源地等。 (3)原因: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4)意义: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等。 【思考·提升】 1.略。 2.《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极富创造性的歌曲,作曲家聂耳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首先,他成功地把田汉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 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7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