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报道的探索与创新.docx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报道的探索与创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报道的探索与创新 ? ? 王娟 Summary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众传播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报道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环境变化和科技报道面临的问题,旨在探讨一些更适应新传播环境的方法和手段,使科技报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Keys 技报道;移动互联网;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A 1674-6708(2019)235-0013-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深刻改变了大众媒体的传播环境。对于科技报道来说,一方面,大众更关注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为其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借助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科技新闻的生产、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呈现出来的产品也更新鲜、吸引眼球。而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科技报道①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大众传播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娱乐化、碎片化与轻阅读盛行,高大上、晦涩艰深的严肃“硬”新闻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受众。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报道有必要探索一种更符合新媒体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写作与传播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受众需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1 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的变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7.88亿,占网民数量的98.3%。从这组数字不难看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新传播环境下,从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内容生产方式,到传播者、受众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1 技术手段多样化 科技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媒介的触角,丰富了信息传播手段。短视频、手机直播、H5、AR等新兴传播形式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兴起,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大众媒体、网络大V、企业等各类传播者纷纷借助这些新颖手段包装自己的传播内容,博取受众眼球。 1.2 信息传播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对媒介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每次阅读的时间不长,更加倾向于“碎片化”阅读。互联网也改变了用户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报纸等平面媒体培养了受众的线性思维,那么网络带来的则是思维的多维性和跳跃性,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长篇大论上。这种“碎片化”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报道的传播模式和文本结构。 1.3 用户参与深度化 互联网与其他媒体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其强互动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这种互动已经从留言、评论等简单互动变为深度参与。例如在手机直播和一些视频中,用户的留言作为“弹幕”在画面上出现,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再如在微博热搜榜上,用户的关注度、参与度直接影响着话题的形成和排序,共同参与了媒体的“议程设置”。 1.4 传播“噪音”放大化 在信息科学中,噪音指的是在信息的转换过程中或者接受过程中,附加于信号中的非信源所想传递的任何东西。在传播学范畴中,从传播者传递到受众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噪音,这些噪音一种是来自信息发布者,如科技新闻报道中过于专业的术语和数字;另一种来自于信源外部,如传播环境和渠道。互联网传播由于其信息海量、驳杂,多方发声、渠道多样等特点,给信息的传递带来了更大的“噪音”,使信息有效、准确地传播难度更大。 2 网络环境下科技报道的新实践 近年来,各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账号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传播手段上都进行了一些探索,使原本专业、严肃、高大上的科技报道充满温度和趣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认可。 2.1 写作上多采用拟人化、故事化和体验式报道 为了让科技类文章更具可读性,作者往往通过人物、故事和丰富的细节叙事来进行报道,并较为普遍地采用比喻和拟人化手段,使用拟人口吻甚至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如《中国航天报》记者在报道《风四郎的太空报告》中,将风云四号卫星完全拟人化,以“我”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晋侠客初到太空后的所见所想,以科幻又充满情趣的表达方式受到业界和受众的好评。 “我是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归属于中国,编号fy-4,有个绰号‘风四郎。我第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个蔚蓝色的球体充满了我的视野,毫无规则的白云流动于其上;我眨了一下眼睛,看见一幅幅五颜六色的气象图谱……”——《风四郎的太空报告》 为了使科技报道更有温度、贴近受众,不少科技记者还采用了日记体和体验式报道手法。嫦娥三号登月期间,《人民日报》推出了拟人化的“玉兔日记”专栏共12篇。2018年,《人民日报》科技视野版又开辟“我在科技一線”专栏,推出了《我当地震观测员》《我给大熊猫当“保姆”》《海洋预报是这样产生的》《我在青藏高原找化石》等多篇体验式报道,由记者亲身参与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