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原文及翻译.docxVIP

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原文及翻译.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晁说之 原文: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知杭州,叔党年十有九,以诗赋解两浙路①,礼部试,下。元祐七年,先生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明年,先生出帅定武,即谪知英州,继贬惠州安置,三年,迁儋耳安置。既四年,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南居而乐焉,非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循省而郁结,则何敢乐?惟是叔党,于先生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效于先生前,先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叔党之风,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霈然起天下父子之性。 先生还,至永州,稍还仕版②,居阳羡,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终焉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或时一至京师,得意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后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甚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坎坷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可以肆其志,而无邦家以容,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康之志气尤异,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每称其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无他,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行于世。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曰“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译文: 宋朝通直郎苏过字叔党,是东坡先生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任职杭州,叔党当时十九岁,凭借诗赋通过了两浙路的乡试,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元祐七年,先生担当兵部尚书,苏过任右承务郎。其次年,先生出京做定武统帅,随即被贬谪到英州任职,继而又贬为惠州安置,三年,转为儋州安置。过了四年,又慢慢迁徙到廉州、永州居住。这么遥远的凶险之地,独有叔党侍奉先生往来。有人说先生在南居住是很欢快的,其实不是这样。先生忧国爱君的心一每天加重,探察他的心情更是郁结,那么哪里来的欢快呢?只有这个叔党,对于先生的饮食衣服用度,凡是身体生活昼夜寒暑所必需的,他自己一个人做百样事,而不说其中的困难。父亲筑墙则儿子递上筑版,父亲砍柴则儿子做成柴薪,父亲赋诗著书则儿子敬重地拜读,为的是能够让先生得到片刻的欢快。苏过刚刚到海上时,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志隐》,呈到先生面前,先生看了之后说:“我可以安心地住在这个偏远的海岛上了”当是时,叔党的风采,使这里的蛮夷之人也仿佛可以和他们谈礼义了。其的事迹传到北地,使得天下父子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宣扬。 先生回朝,到了永州,略微回归仕途,住在阳羡,不幸染病不起。叔党兄弟在汝州郏城县的小峨眉山得到吉地来完成父亲的丧事,于是就定居在颍昌。叔党偶然从湖阴得到可以赏玩的几亩水竹,就给它命叫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来表现自己终老于此的大志。说:“我不能马上到地下跟从先父,那么活着还能做什么事呢?”平平凡凡地在里巷度过,有时偶然到京师,在半醉半醒之间闲适得意,仿佛徜徉在一世之外。后来得暴病死在镇阳行道中,年纪五十二岁。当时是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可叹啊,诸葛亮当时不能够施展他的抱负,而在南阳耕田种地,最终死在坎坷的巴蜀之地。幸而有个儿子叫诸葛瞻,可以继承他的志向,却没有国与家来容纳他,诸葛瞻就只能与魏军舍命而死。像嵇康的志气尤其与众不同,而竟然得不到一领席子来保全他的身体,而他的儿子嵇绍身上流着他的血却不得重用,对家国又有什么好处呢?古时的父子有像这样忠孝两全却有圆满的,上天为什么不让叔党在盛世长命百岁来宽阔先生的遗志呢?苏过的叔父常常赞扬他的孝道来训诫家族的后辈,并且说:“我的兄长远居海上,没有其他好处,就只成就了这个孩子的文学成就。”有《斜川集》二十卷,其中《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就在世上流行。而他书画的成就,也很像先生。人们称他叫做“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相关练习:《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档评论(0)

czqj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