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信号与心理应激研究进展.docx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3、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嘌呤是存在于细胞内外的一系列带有嘌呤环的小分子,其中研究最多的是ATP。1972年,BURNSTOCK教授首次将ATP描述为细胞外信使,称其为嘌呤能神经[1],随后被确定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的兴奋性共递质[2]。1976年,BURNSTOCK教授提出细胞外的嘌呤信号通过嘌呤受体而发挥作用,从而首次提出嘌呤受体[3]。1978年后,嘌呤受体陆续被识别和克隆出来[4-11],机体嘌呤信号假说得以逐步证实。嘌呤信号及其受体在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广泛作用得到研究重视[12-14]。特别是嘌呤信号及特定受体也已被发现与应激相关的情绪调节以及大脑功能失调有关[15];嘌呤信号为靶点的相关药物对慢性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罗伯特之技术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畅游技术蓝海,八大领域技术领先解读!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