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歌》创作特点及演唱分析.docxVIP

中国艺术歌曲《歌》创作特点及演唱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歌曲《歌》创作特点及演唱分析 一、《歌》的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歌》的作词者是我国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并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留学美国、英国的经历,虽不是主攻文学专业,但在文学上的天赋也是被世人所仰慕,在英国剑桥的生活中,常年有欧洲浪漫主义思潮风格的影响,体现在他创作诗词的唯美主义中,这也奠定了他浪漫主义的诗风。 青年作曲家张瑞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教师,她创作的歌曲曲风清新优美,并出版艺术歌曲集《雪花的快乐》,代表作有《歌》《诔词》《悼逝去的爱》等。 艺术歌曲《歌》的歌曲原作者是英国女诗人克里斯汀·罗塞提,由徐志摩把它译成中文发表,作曲家张瑞于1997年应邀马来西亚中、马古今诗词歌会的时候她创作了这首艺术歌曲,诗歌中积极正视死亡的态度与作曲家的抒情性伴奏相配合,形成一种富于变化,韵律协和,意境优美的作品。 二、《歌》的创作特点 (一)曲式结构与歌词句式 此作品的歌曲结构是规整的单二部曲式,4/4拍,A段为c小调,B段为降E大调,A段分为a,b,c三个乐句,每一个乐句小节分别是3,4,4。B段分为4个乐句,分别是d,e,f,g,其中e乐句重复一次,每一个乐句小节分别是4,4,2,4,歌曲的最后留有尾声2小节。A段的旋律舒缓,有一种叙述性的风格,类似宣叙调的特点,也营造了歌曲的一个整体化风格,自由且抒情,不妨碍歌词内容带给观众的听感,B段的旋律更具抒情性与歌唱性,并在适当的时候与高潮的冲突,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与A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情感得到了升华。 A段的歌词就像随着一声叹息进入到歌曲意境中,歌词的内容比较密集,后面的部分形成一个对称句式,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B段整体也属于非对称性的结构,这也符合现代诗词自由的创作特点,歌词的长短呼吸也与感情起伏相照应,B段结尾句式走向平稳,也预示了结束时情感的平复。 (二)速度与节奏特征 这首作品在速度与节奏方面是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虽然全曲保持一个4/4拍的节奏特点,在用词的节奏和旋律的走向变化时A段与B段的反差还是比较大的,且语言的呼吸短句很多地方用休止符突显出来,这也达到了词曲两者的高度统一。在A段的开场时一个柱式和弦的引入,在歌唱的准备前就已经出现了一个休止符,开始的速度相较B段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一方面是歌词的密集,另一方面是十六分音符及三连音,节奏是比较多变自由的且咬字也需要吐字清楚,整个的是一个悲哀婉转的情感色彩,第二句话起的时候“我坟上”这三个字是放在一个重拍的位置,这种细节的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情绪递进点,以及第八小节已然是A段里的一个高潮部分,这里做了一个减弱到强到减弱的力度变化,同时对情感和演唱的要求也是非常细腻的,节奏同样运用的特色的一个三连拍,再到A段的一个收尾。 B段相较A段是比较流动的,谱面上的速度标记及自由情感,这一段更有情绪自由发挥的余地,同样都是以弱起开始,B段的歌词是形成了简单的排比句式,在演唱时同样也是一种递进关系,可能在速度的把握上会更加激动一点,稍微紧凑一些,在力度标记中同样也是递进关系,直到一个极强力度的爆发再慢慢变弱的过程,在B段中有延音和滑音出现,前者对于节奏有一个自由抒情的作用,后者也是凸显了整个B段一种怅然不舍,内心的煎熬,但不失对生活美好积极的一种祈求和祷告,与A段的感情有一种浑然一体的释然和开朗。 (三)歌词的文学性与艺术性 这首《歌》的原词作者是讲述自己一生被痛苦所包围,但在这无尽的黑暗中也要追求生命的积极意义,人的一生本身就是渺小的失去的过程,享受痛苦的同时也要尽力地制造快乐。诗人徐志摩在汉译的时候也通过其深刻的内涵,将原作的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他在创作用词的时候。体现了他一贯的浪漫作风,开头的“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诗词毫不避讳地聊到死亡的话题,这虽是一种需要直视面对的自然现象,但对听感方面还是具有冲击力,非常有生命的力量,以及人类独有的浪漫。“假如你愿意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不见...”到歌曲的B段时比A段是情感更加不舍和悲伤的心情,运用“见”“觉”“听”这样的动词也是形成了对称的排比句式,也使歌曲更具歌唱性,并且在最后一个“听不见”达到了全曲的一个高潮,是一个歌词与情绪上的燃点,承前启后的推动过程,最后一句话“我也许记得你,为我唱悲伤的歌”也达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并与开头相呼应,但开头说的是爱人不要为我唱悲伤的歌,结尾其实也有作者的一个心态上的转变,对于词中的我来说,自己到达了生命的终点,这一生回想起来的就是自己爱的人,人生本身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对自己的爱人来说也一样,我们终将把死亡看得平淡,它终结了一切不得否认痛苦是在所难免的。艺术歌曲本身歌词意境的高度就是特有的,《歌》这首歌也是探讨了一个永恒

文档评论(0)

万象研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