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分类管理分析——以深圳市为例-行政管理专业论文.docx

公务员分类管理分析——以深圳市为例-行政管理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3 目 录 第 1 章 引 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相关研究概述 3 1.2.1 国外公务员分类管理研究近况 3 1.2.2 国内公务员分类管理发展综述 5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0 第 2 章 理论分析:公务员分类管理概述 12 2.1 公务员分类管理 12 2.1.1 品味分类 12 2.1.2 职位分类 13 2.2 公务员分类管理的作用 14 2.3 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条件保障 15 2.3.1 制度条件——基础保障功能 15 2.3.2 观念条件—— 内核支持功能 16 2.3.3 编制工资——配套工具功能 16 2.3.4 技术条件——标准支撑功能 17 第 3 章 现实考量:公务员分类管理透析—— 以深圳市为个案 18 3.1 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 18 3.1.12006 年公安系统分类管理改革率先试水 18 3.1.22010 年全市公务员归类、套转与管理创新 21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 22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 23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 24 3.1.32014 年基层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职业化改革 26 3.2 成效经验 28 3.2.1 创设全新职务序列 28 把握了“活力发展”与“质量发展”动态平衡 28 目 录 4 3.2.2 推行分类定向考试 29 把握了“多元发展”与“定向发展”动态平衡 29 3.2.3 引入薪级工资模式 29 把握了“包容发展”与“均衡发展”动态平衡 29 3.2.4 推行特殊交流机制 30 把握了“持续发展”与“转型发展”动态平衡 30 3.3 问题分析 31 3.3.1 职位分类比较简单粗糙 31 3.3.2 常规管理“历史欠账”较多 32 3.3.3 反馈修正机制尚未成型 32 第 4 章 对策建议:深圳市公务员管理完善的路径与方略 34 4.1 基于不同序列职位定向发力、精准施策 34 4.1.1 拓展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发展通道 34 4.1.2 继续深化行政执法类执法职系建设 35 4.1.3 积极推动专业技术类职类建设 37 4.2 基于常规体例深化弹性管理、分化管理 37 4.2.1 重视干部梯队建设 37 4.2.2 深入推进差异化考试制度 38 4.2.3 积极探索分类考核制度 38 4.2.4 建立健全分类培训制度 39 4.2.5 创新和丰富人才交流机制 39 4.3 高度重视心理补偿机制与艺术 40 4.3.1 前发展阶段 40 4.3.2 发展阶段 41 4.3.3 后发展阶段 42 第 5 章 结语:未完成的超越 43 致谢 44 参考文献 45 第1章 引言 1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公务员是公共行政部门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关键组成要素。公务员分类管理, 是指通过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构建与招考录用、在岗培训、 工资福利、人事任免、职务变迁、从业监督、退休离职等不同职类不同框架设 置的多层次多内涵多主题的职位管理机制,从而对公务员进行依法有序管理, 代表当代公共行政部门发展的一般趋势。公务员分类管理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 求和必然产物,是新常态下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明确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最早出现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滥觞于文革 结束之后的集体性探索与思考: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是以1978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顺 利召开为标志,正式宣告了党的工作重心以及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历史论断。现在看来,当年大讨论猛然掀起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 打破了传统的理念束缚。由此,多元、开放、发散的认知思维迅速渗入体制肌 理,越来越多的“公家人”开始有了向“职业人”转变的思维动向和行动目标。 这种精神层面的改革变化,尽管只是一条隐性发展轨迹,但是仍然显示出被压 抑的个体意识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展现的特殊张力,代表着公共行政科学化自觉 意识伴随经济基础的不断夯实而积极衍生,这倒逼着体制自身亟需通过改革或 者采取“微改革”的步伐来实现自身的蜕

文档评论(0)

137****88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