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第四节 消渴第一页,共五十八页。【目的要求】熟悉消渴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熟悉消渴的主要病因、病机。 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与相关病证的鉴别。 熟悉消渴的辨证要点。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了解消渴的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第二页,共五十八页。【概述】1、定义: 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征:“三多一少”。 第三页,共五十八页。2、历史沿革:《内经》:首载消渴之名,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名消瘅。” 第四页,共五十八页。《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素问·气厥论篇》:“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素问·腹中论篇》:“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第五页,共五十八页。《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治》:立专篇加以论述,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六页,共五十八页。《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其并发症有所论述。“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其病变多发痈疽。”“其久病变成发痈疽,或成水疾。”第七页,共五十八页。《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最先记载消渴尿甜的发现,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引《古今录验方》:“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 第八页,共五十八页。《宣明论方·消渴总论》: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可变为雀目或内障。”第九页,共五十八页。《三消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第十页,共五十八页。《证治要诀·消渴》:治疗注重益气,对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医贯·消渴论》: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慎斋遗书·渴》: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四圣心源·消渴》: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医醇賸义·三消》: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的治法。“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3、范围:糖尿病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病因病机】1、病因: ①禀赋不足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④劳逸失调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①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精气不足肾不藏精精亏液竭消 渴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②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消 渴醇酒厚味辛辣香燥第二十页,共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