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docx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填埋场的选址、建设、运行、封场、土地复垦等过程的环境保护要求,以及替代贮存、填埋处置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充填及回填利用环境保护要求,以及监测要求和实施与监督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和填埋场的选址、建设、运行、封场、土地复垦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现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和填埋场的运行、封场、土地复垦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以及替代贮存、填埋处置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充填及回填利用的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 针对特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发布的专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其贮存、填埋过程执行专用环境保护标准。 采用库房、包装工具(罐、桶、包装袋等)贮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过程的污染控制,不适用本文件,其贮存过程应满足相应防渗漏、防雨淋、防扬尘等环境保护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略 3 术语和定义 略 4 贮存场和填埋场选址要求 4.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定规划要求。 4.2 贮存场、填埋场的位置与周围居民区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确定。 4.3 贮存场、填埋场不得选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4.4 贮存场、填埋场应避开活动断层、溶洞区、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以及湿地等区域。 4.5 贮存场、填埋场不得选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以及国家和地方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内。 4.6 上述选址规定不适用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充填和回填。 5 贮存场和填埋场技术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根据建设、运行、封场等污染控制技术要求不同,贮存场、填埋场分为I类场和II类场。 5.1.2 贮存场、填埋场的防洪标准应按重现期不小于50 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国家已有标准提出更高要求的除外。 5.1.3 贮存场和填埋场一般应包括以下单元: a)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和导排系统; b)雨污分流系统; c)分析化验与环境监测系统; d)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 e)地下水导排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置)。 5.1.4 贮存场及填埋场施工方案中应包括施工质量保证和施工质量控制内容,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作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同时可作为建设环境监理的主要内容。 5.1.5 贮存场及填埋场在施工完毕后应保存施工报告、全套竣工图、所有材料的现场及实验室检测报告。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人工合成材料衬层的贮存场及填埋场还应提交人工防渗衬层完整性检测报告。上述材料连同施工质量保证书作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 5.1.6 贮存场及填埋场渗滤液收集池的防渗要求应不低于对应贮存场、填埋场的防渗要求。 5.1.7 贮存场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污染控制技术要求之外,其设计、施工、运行、封场等还应符合相关行政法规规定、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 5.1.8 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与生活垃圾性质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以及有机质含量超过5 %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除外),其直接贮存、填埋处置应符合GB16889 要求。 5.2 I类场技术要求 5.2.1 当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5 cm/s,且厚度不小于0.75 m时,可以采用天然基础层作为防渗衬层。 5.2.2 当天然基础层不能满足5.2.1 条防渗要求时,可采用改性压实粘土类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防渗衬层,其防渗性能应至少相当于渗透系数为1.0×10-5 cm/s且厚度为0.75 m的天然基础层。 5.3 II类场技术要求 5.3.1 II类场应采用单人工复合衬层作为防渗衬层,并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a)人工合成材料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厚度不小于1.5 mm,并满足GB/T17643 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采用其他人工合成材料的,其防渗性能至少相当于1.5 mm高密度聚乙烯膜的防渗性能。 b)粘土衬层厚度应不小于0.75 m,且经压实、人工改性等措施处理后的饱和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 cm/s。使用其他粘土类防渗衬层材料时,应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 5.3.2 II类场基础层表面应与地下水年最高水位保持1.5 m以上的距离。当场区基础层表面与地下水年最高水位距离不足1.5 m时,应建设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应确保II类场运行期地下水水位维持在基础层表面1.5 m以下。 5.3.3 II类场应设置渗漏监控系统,监控防渗衬层的完整性。渗漏监控系统的构成包括但不限于防渗衬层渗漏监测设备、地下水监测井。 5.

文档评论(0)

行业短讯搜集,行业信息整理汇报,施工组织方案,应急预案,记录表,文档排版。本人专职技术服务类文职工作多年,擅长会前PPT,信息搜集、整理、汇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