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精美短文的“三个诀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精美短文的“三个诀窍〃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晶莹剔透 的宝石,历经无数次遴选,穿越千百年,仍“屹立”于当今文选 和课本之中,令人赞叹。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第一,立意独到。譬如,150余字的《杂说四》(韩愈), 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人们常说:“缺人才啊。”该文却 振臂高呼:“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 ”振聋发瞧,令 人耳目一新。请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是官府 通告,提出要聘用有缺点的“茂材异等”!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 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大相径庭一一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跟而致千里,士或 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跻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再如,仅百余字的《爱莲说》明确打出“与前人不同”的大 旗,高调宣称:“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如果是写人的精粹短文,目光瞄向的,是不同于常人的独特 风骨。如170余字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写了鲜见的奇 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 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 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穷得叮当响,却不胜其乐;读书随兴之所至,不追根穷源; 有酒就喝个痛快,写文章自己看着高兴就行一一刻画出一种特立 独行的志趣和精神追求。 第二,论据精当、给力。如上述《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总共 四句话,第二、三句给出两个论据。一个是“马或奔跟而致千里, 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意即虽有缺点,能建功立业,就是 有大本领的人,强调“看人看大处”。另一个是“泛驾之马,诉 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意即对有缺点的人,“关键在管理”。 两论据精辟有力独到,不容置辩。 再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着力刻画写承 天寺之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静”的论据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花交横,盖竹 柏影也”,也就是月下翠竹、柏树的斑驳“影子”。环境寂静, 才能注意到竹树倩影;内心宁静,方有心思从地上疏影联想到池 中水藻一一别出心裁的“影子论据”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 安静”,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语言洗练、易懂。试看以下几句:“世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杂说四》)、“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 潭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句句干净、好懂。 其实,现代优秀白话短篇,同样蕴含“三个诀窍”。试看 160来字的《山茶花》(郭沫若):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落蕾着的 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一一这是怎么 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 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 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一一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写秋天的韵味不写辽阔天地间的花草树木、山河原野,而是 将“笔路”一转,指向室内,赞美插在铁壶里的山茶花。这是“独 到的立意”。“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是写“味”,“白色的鲜 花”是写“色”,“味”与“色”共同构成“山茶花体现纯美秋韵”“精当、有力的论据”。语言亦简洁、易懂一一同样显现 出“三个诀窍”。 “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 章”相契合,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是在回答 “想说啥? ”“根据是啥? ”“怎么说? ”三个属文的基本问题。 “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货” 才安稳如山。“语言”好比吹帆之风,罡风劲吹,“货”才运得 远。 贯彻第一个“诀窍”,须深入观察、独立思考。贯彻第二个 “诀窍”,重在一个“细”字。清代说书人柳敬亭为说明“武松 的英雄气概”,采用了一个极为细小的“论据”:武松走进酒店, 店内空无一人

文档评论(0)

183****7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