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思与修养
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历代文章家、文论家的积淀蓄聚,使得传统文气论的内涵丰富,理论精深。时至当今,它依然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对写作活动富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
一、学写文章,需要“因性以习才”
文气论指出,对文章作者而言,存在有才与无才的差异,才大与才小的差异,敏捷与迟钝的差异,以及表达中个性、风格诸多因素的差异。曹丕说的“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刘勰说的“人之禀才,迟速异分”,都说明了写作主体在气性上的差别。
对气性差异的讨论,不仅具有认识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如果说曹丕的文气论只说明了天资秉赋的差异的话,那么刘勰的文气论则进而讨论了因材施教的问题。《文心雕龙》讨论天资秉赋,为的是因人致宜。在刘勰看来,正因其人“性各异禀”,“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因此要“因性以习才”。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文气论在研讨天资秉赋问题上获得的重大成果。因为,承认天资秉赋的存在固然是重要的,但仅承认它并无实质的意义。实质的意义在于根据天资秉赋的差异而因材施教,因性习才。
因材施教,因性习才,就要从天资与后天学习两方面来看待文章的写作。一个作者“学有深浅,习有雅郑”,这不足为怪。问题在于,作者需要“学慎始习”、“因性以练才”、“酌理以富才”。尽量天赋不同,但勤可补拙,“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之”,在掌握学问上,用功是大有必要的。当然,也不能过分地苦学苦思,因为过分的勤苦会伤神害体。刘勰告诉人们:“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这里是说,人的才分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运用却不受限制,有的人就像不满于鸭腿之短,而羡慕鹤腿之长,在写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于是精气消损于内,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损伤于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最好的做法是“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随作者个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而不是于作者才性之外去强求。
特别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文气论还讨论了写作的年龄特征:“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大凡青少年认识不深而志气旺盛,老年人则认识力强而气血衰弱;志气旺盛的人,思考敏锐而经得起劳累;气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却损伤精神,这是一般人的资质,不同年龄的人的大概情况。这就提醒人们,不只要根据自己的天性、特长来学习和写作,还要根据年龄特征从事文章的构思和表达。
二、气盛,方可带来“文胜”
传统文气论告诉人们,在养气问题上,首先需要解决“正气”的培养。就是说,修养才识,完善人格,陶冶精神,涵养情性,是文章写作的思想前提和心理基础。
正气的培育就是培根固本,因为只有气正、气盛,才能有文思顺畅,文脉通贯,文风健爽,文言适宜。从刘勰的“气盛而辞断”,到韩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从李翱的“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到方孝孺的“气盛则辞达”,都要求弘发正气,拓源培本。文胜者,或为充沛的感情,或为激荡的才思,或为统贯的思绪,或为严密的逻辑,形成奔放舒展的文脉走势。就一般情况而言,作者的情绪在兴会淋漓、势不可遏的状态下,闭塞、“卡壳”的现象多不发生。即使出现阻碍,也会被强有力的气势所冲击而茅塞顿开。从表面上看,气势是一种语言的冲击力,但这种冲击力来自人的精神世界,本质是精神气质通过语言要素表现出来的说服、感染力量,是文章生命力的综合表现。
在“气正”的基础上,进而需要解决的是“气和”的问题。“和实生物”是传统气论的重要的思想。达不到“和”,那么“气”就难以“生”出活力。因此,“和气”,就是“生发”之气。充盈、郁勃、有力的“正气”,需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调畅其气”,就是要调适到和谐境界。“和”是一种整体的圆融、通识和有序,表现为协调的有生命的机体,“正气”通贯于这个有机的生命体之间。有和谐精神,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可能达到和谐境界。文章的和谐,是多样性、丰富性乃至对立性协调的结果。文论家讲得非常清楚,“异音相从谓之和”,“凡诗之道以和为正”。文章是天地精神的体现,天地精神中存在阴阳二气的对立与互涵,对立与互涵造成了有机的和谐状态。
可见,气势其实是一种奔涌的文脉,包括严谨的思路,充沛的感情,统贯的思路,流畅的语言,和谐的语调,等等。
三、陶养文思,需要内养与外阅的互动
文气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养气呢?养气包括了诸多问题,如德性修养问题,知识贮备问题,见识磨砺问题,艺术风格问题,语言表达问题,格调风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归结为内养与外阅,或称之为静养与动养。
所谓内养,指的是养生、养神。养生就生理而言,而养神就心理而言。古人把“气”概念引入养生理论中。心神空静即是从心理到生理的调养形式。空静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