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 间 哪 得 几 回 闻
2、元曲
宋元时期,文人开始注重民间文化,并从中发掘创作的素材,有的还直接投身于民间文艺的创作。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宋、金两朝戏曲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 。
(1)元散曲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欣赏这两首诗,寻找两者的差异。
注重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主要抒发作者游庐山的观感,在概括庐山的总印象后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唐代诗歌作品的特征——侧重抒情; 宋代诗歌作品的特征——富有哲理。
宋诗特点:富有哲理
关汉卿
杂剧源于宋金时代,元杂剧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它融合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元杂剧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2)元杂剧:
人 间 哪 得 几 回 闻
2、元曲
宋元时期,文人开始注重民间文化,并从中发掘创作的素材,有的还直接投身于民间文艺的创作。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宋、金两朝戏曲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 。
(1)元散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图片说明:学子们在完成科举最后阶段的考试——在皇帝(坐在中间书案后,穿黄袍)驾前举行的殿试。此前他们以通过了州试和省试,实际上已经获得成为官员的权利。 宋代自太宗末年始,对文官一般不判死刑,杖责、黥刺也很罕见。 《货郎图》说明:原图为南宋李嵩所绘。图中描绘货郎(小商贩)在乡间行商的情况,货郎担上的货物品种繁多,反映出宋朝的商业活动已经伸展到农村。 一、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 1、社会各阶层地位的提高(士、农、工、商) 士: ①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优待。 (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拜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家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王夫之《宋论》 宋朝科举取士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约11万人。初期进士每年二三十人,宋真宗景德三年(1005年),一榜取士达3000多人,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宋代御前殿试 士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司马光 士人地位提高的原因: 宋代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4.3.6 社会生活与文化 (1)人 间 哪 得 几 回 闻
2、元曲
宋元时期,文人开始注重民间文化,并从中发掘创作的素材,有的还直接投身于民间文艺的创作。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宋、金两朝戏曲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 。
(1)元散曲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欣赏这两首诗,寻找两者的差异。
注重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主要抒发作者游庐山的观感,在概括庐山的总印象后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