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激以及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会计学第1页/共72页1936年,加拿大学者塞里(Selye. H)首次提出应激学说,认为心理应激是“在任一时刻由生活所造成的身体损耗和破坏率”。Hans Selye (1907 – 1982)什么是应激?第2页/共72页坎农(Cannon,1925):个体在暴露于恶劣环境是出现战斗与逃避反应,这时个体处于应激状态。塞里(Selye,1936):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会发生一系列的非特异性生理改变,表现出特殊的症状群。20世纪50年代,Wolff提出社会生活的刺激,如生活方式或关系的改变、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等也能引起应激反应。事件------个体的态度、认知水平、应对能力-------应激反应 。R. S. Lazarus : 20世纪80年代,实际或认识上的“要求 ——能力”不平衡----------身心紧张状态----------非特异性的生理或心理反应表现。 就是说 环境刺激威胁到一个人的重要需求和应对能力时,个体产生的一类特殊心理、生理反应。应激的概念第3页/共72页stress: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应激原(stressor):各种内外环境因素 分为三大类:外环境因素 内环境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第4页/共72页特性(1) 普遍性与非特异性躯体:过热\过冷\手术创伤等 心理:紧张\恐惧\悲伤等 普遍性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为主的神经内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泌改变及一系列 功能代谢的改变 非特异性第5页/共72页特性(2) 防御性与损伤性并存,并可相互转化防御性:是机体适应变化,保护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fight or flight损伤性:过强or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原对机体有害,可导致应激性疾病特性(3)第6页/共72页应激原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与时间 一种因素要成为应激原,必须要有 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但各人的强度和 时间可以有明显的不同第7页/共72页应激原的分类按来源分按对个体的影响分外部物质环境挫折内环境冲突心理社会环境强制应激原强度的评估第8页/共72页Holmes TH,Rahe RH.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67, 11(2):213-218.LCU (life change unit):生活变化单位研究生活事件和疾病间的关系生活应激和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入了有统计学基础的阶段第六章 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障碍第9页/共72页第10页/共72页分数解释低于149分风险程度:一般大约有30%的机会罹患身心疾病。150~299分风险程度:中等大约有50%的机会罹患身心疾病。300分以上风险程度:较高大约有80%的机会罹患身心疾病。许多中介因素调节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体对事件的评价、处理和应对事件、造成的心理应激的能力,社会支持的质与量、个体素质、潜在的疾病、遗传倾向与性格特点等第11页/共72页应激的生理反应第六章 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障碍全身性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第12页/共72页第一期:警觉阶段第二期:阻抗阶段第三期:衰竭阶段第六章 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障碍第一期:警觉阶段第13页/共72页表现为肾上腺活动增强,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加快心、脑、肺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血糖增加第六章 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障碍第二期:阻抗阶段第14页/共72页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变小淋巴腺恢复正常激素水平恒定(应尽量缩短,去除应激原)第六章 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障碍第三期:衰竭阶段第15页/共72页表现为较高的皮质醇水平对循环、消化、免疫等系统产生影响机体出现各种疾病可出现应激相关疾病,导致休克\死亡等第六章 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障碍第16页/共72页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一)中枢神经系统与应激相关的CNS部位:边缘系统的皮层、杏仁核、海马、下丘脑、蓝斑 神经传导、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蓝斑区:神经元激活,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升高,机体出现紧张、专注程度升高,过度焦虑、害怕、愤怒。HPA轴:适度兴奋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认知学习能力和良好情绪;过度兴奋或不足可出现抑郁、厌食、自杀倾向第17页/共72页(二)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变化对免疫系统有调控作用,而免疫系统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反向调节和影响。神经内分泌变化对免疫系统有调控作用:急性应激: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增多,活性增强,C、CRP等非特异性抗感染的急性期蛋白升高。慢性应激:免疫功能抑制。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的调控:病原微生物、抗原等刺激 免疫系统激活 抗体、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激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