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儒学的历史演变 戴震 “宋儒出入于老释,故杂乎老释之言以为言。” “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于是有读儒书而流入老释者;有好老释而溺其中,既而触于儒书,乐其道之得助,因凭藉儒书以谈老释者。对同己则共证心宗,对异己则寄托其说于六经、孔、孟。”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二、儒学的历史演变 4、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康有为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 “夫主乎太平,则人人有自主之权;主乎文明,则事事去野蛮之陋;主乎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乎仁,则物物有得所之安。主乎各明权限,则人人不相侵害;主乎与时进化,则变通尽利。” “舜任官得人,故无为而治。盖民主之治,有宪法之定章,有议院之公议,行政之官,悉由师锡,公举得人,故但恭己,无为而可治。若不恭己,则恣用君权,挠犯宪法,亦不能治也。故无为之治,君无责任,而要在恭已矣。” 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 1、正心与修身(人与自我、人与人) 仁、义、礼、智、信 孟子:恻隐之心,即为仁; 羞恶之心,即为义;恭敬之 心,即为礼;是非之心,即 为智。
二、儒学的历史演变
3、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唐、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柳宗元:“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 李翱:“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道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能够传于时。”
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点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 《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点
2、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与社会) 君臣父子: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 虽天子必有父 父尊而不亲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 义断恩
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点
程颐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张载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点
3、究天人之际(人与自然) 《礼记·表记》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 《诗经·商颂》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先天有服,恪谨天命 周公:“天命无常,天命惟德,天意在民”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范蠡:“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 郑国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点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 《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点
2、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与社会) 君臣父子: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 虽天子必有父 父尊而不亲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 义断恩
二、儒学的历史演变
戴震 “宋儒出入于老释,故杂乎老释之言以为言。” “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于是有读儒书而流入老释者;有好老释而溺其中,既而触于儒书,乐其道之得助,因凭藉儒书以谈老释者。对同己则共证心宗,对异己则寄托其说于六经、孔、孟。”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国学经典解析 杂学概观 国学实践概陈 儒学概要 道学概况 佛学概貌 经学概述 史学概说 诗学概略 国学概论 国学经典解析二、儒学的历史演变
3、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唐、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柳宗元:“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 李翱:“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道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