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Group Polarization) 最早是由 James Stoner 于 1961 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
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应用
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 (如少数服从多数 )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 :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
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讯息影响论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 (Burnstein Vinokur ,
1975) 。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事实上,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祟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会更冒险。
一、事件介绍
2007 年 7 月 16 日晚,一个名叫 VERAl9851118 的网友在新浪杂谈上发布了一篇名叫《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帖子,帖子里详细描述了江西省鄱阳县六岁女孩丁香小慧遭继母毒打后的惨状,还附上了孩子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的照片。这个帖子很快在各大网站成为热帖,无数网民群情激愤,怒斥丁香小慧的继母是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7 月 17 日上午,这名网友再次以极富刺激性的标题在新浪杂谈上发帖,声讨丁香小慧的后妈。
帖子一经发布,立刻在论坛中引发轰动,跟帖者在短短几天内便作出了上百页的回复。很多网友抑制不住自己的气愤,红网网友“冰紫依”、“一只小鸟”、“一直在努力”等纷纷发言说:“让人心寒,令人发指”“太没人性了”“灭绝人性,丧尽天良,这种禽兽不如的家伙应该枪毙一万次”“一定要严惩凶手”“要发网上通缉令,让这个后妈不能出门!”
7 月 19 日,红网记者发出题为《六岁女童遭毒打吐血六块脊椎被打断》的报道,还在网文中配发了“小慧被打得口吐鲜血”、“在医院病床边全是血”、“小慧全身是伤痕”、“小慧被打得大小便失禁”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7 月 20 日,红网记者连续发表文章报道此事件。此后,东方网、《新京报》、《河南商报》、《金陵晚报》、《西安商报》等众多的报纸媒体也迅速加入到后母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然而仅仅过来几天,事情却又拐了个180 度的弯:经过调查证明丁香小慧的伤并非其后妈殴打所致。历史上最毒的后妈忽然又成了历史上最冤的后妈!当事情真相大白之时,愤怒的声音开始消散,但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