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电图监测第一节 应用范围 (一)术前ECG检查 (二)术中ECG监测 (三)术后恢复期和ICU中ECG监测 (四)心肺复苏期间ECG监测第二节 心电图监测的方法(一)种类 1.心电监测系统和心电图监测仪2.动态心电图监测仪3.遥控心电图监测仪(二)使用时注意事项1.正确使用EEG监测一、心电图监测仪器 ?? 心电监测系统 动态心电图监测仪2.造成EEG伪差的原因3.消除伪差和防止干扰二、心电导联及其选择(一)标准肢体导联(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三)胸前导联(四)改良胸前导联(五)CB5导联(六)食管心电图导联(七)气管心电图导联(八)心内心电图导联(九)希氏束心电图第三节心电图监测的意义1.心电活动2.心率3.心律4.ST段、U波的变化。诊断心肌损害与缺血以及电解质紊乱。5.药物对心脏的影响。6.心脏起搏器的功能。特殊人群心电图的变化1.小儿心电图特点2.老年心电图特点3.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第十章脑功能监测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的测定方法(一)脑室内监测(二)硬膜下监测(三)硬膜外监测二、颅内压监测的判断(一)颅内压的分级(1)正常颅内压:〈15mmHg;(2)轻度升高:15-20mmHg;(3)中度升高:20-40mmHg;(4)中度升高:〉40mmHg;(二)颅内压的波型1.C型波 2.B型波 3.A型波(三)颅内压力--容量关系当颅内病变的容量少量增加时,颅腔顺应性良好,颅内压上升很小;如果颅内病变继续发展,颅内的有限空间已无法代偿,此时容量即使少量增加,颅内压也急剧上升。三、影响颅内压的因素(一)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二)动脉氧分压(PaO2)(三)血压(四)中心静脉压(五)其它第二节 脑电监测一、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一)脑电图分析 ?波、?波、?波、?波(二)脑电图的临床应用1.脑缺血(氧)的监测 2.昏迷病人的监测 3.病灶定位意义 4.麻醉及手术中应用 5.诊断及预后评估 脑电图(三)脑电图的计算机处理(qEEG)1.脑电功率谱分析(PSA)2.双频谱分析(BIA)3.脑电地形图(BEAM)二、诱发电位(一)分类 1.体感诱发电位 2.听觉诱发电位 3.视觉诱发电位第三节 脑血流监测一、经颅多普勒超声二、同位素清除法第四节 脑氧供需平衡一、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二、脑血氧饱和度仪监测第十一章体温监测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一、测温方法(一)玻璃内汞温度计(二)电子温度计 1.热敏电阻温度计 2.温差电偶温度计二、测温部位 1.口腔2.腋窝3.直肠4.鼻咽和深部鼻腔5.食管6.鼓膜7.其它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一)体温升高1.低热:37.5-38。C 2.中度热:38.1-39 。C 3.高热:39.1-41 。C 4.超高热:41 。C(二)体温升高的原因1.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性疾病(三)体温升高的热型 红外线温度仪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双相热6.回归热7.双峰热8.不规则热(四)体温升高的处理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 (1)物理降温(2)药物降温(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二、体温降低 35。C轻度:35-32。C 中度:32-28 。C 深度:28 。C (一)体温降低的原因1.环境温度过低 2.手术因素 3.麻醉因素4.病人情况(二)体温降低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三)体温降低的预防处理1.适宜的环境温度 2.营养支持 3.维持循环稳定(四)低温治疗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第一节 出凝血监测一、临床监测(一)出血原因的判断1.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解释的出血:2.同时出现的多部位出血:3.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仍出血不止:4.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的患者:5.有易引起异常出血的全身性疾病者,如严重肝病等。(二)出凝血异常的环节判断1.血管因素;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出血2.血小板因素:a.血小板减少,术中手术野渗血不止,但压迫止血有一定效果。b.血小板功能缺陷,计数正常,常见血小板无力症和尿毒症的患者。c.原发血小板增多症,内脏出血和血栓形成。3.凝血因子因素: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多见。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常见。(三)病情动态监测1.密切观察皮肤、黏膜、伤口等部位的出血及消化道、泌尿道、鼻咽部的出血情况。2.生命体症。4.并发症。 二、实验室监测(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1.出血时间(BT):皮肤破损出血至出血停止所需时间。正常值:Duck法:〈4min。IVY法:0.5-6min。BT延长见于血管壁严重缺陷和血小板数量或质量缺陷2.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ET):束壁实验。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特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