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外渗的预防 持续刺激性药物治疗、TPN、PH <4.1或>9、渗透压>600mOsm/L的液体及化疗药物强烈建议选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PORT)实施治疗 如病人拒绝使用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书,防范医疗纠纷。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若经外周静脉输注外渗高危药物,则注意: 使用静脉留置针 选用弹性好、粗直、不易滑动的血管穿刺 除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 经常更换穿刺部位,切勿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如输注发泡剂或强刺激性药物,应尽量建立新的静脉通道进行给药,且使用后不宜保留 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慎用注射泵或输液泵 静脉输液过程中,重视患者主诉,对于化疗药物的外渗,不能只局限于肿胀这一外渗显著特征的观察,患者只要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局部是否肿胀,都应立即停止用药,按外渗予以处理。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保持静脉通畅 室温22~24℃ 液体加热 硝酸甘油贴剂 海普林软膏 酒精、阿托品 第三十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正确拔针、按压方法 拔针时将贴于皮肤的胶布完全松解,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迅速拔出针头,立即用棉签或敷贴顺血管走向纵行按压血管和进皮的2个针眼,直至无血液渗出,一般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适中。 “竖着压、压久些、不要揉”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穿刺部位有无疼痛 局部有无肿胀(隆起或充实感) 药物滴速是否减慢 针尾有无回血 病人主管感受 准确掌握早期判断标准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效果与首次对症处理时间密切相关。护士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能否在外渗早期(特别是在6h之内)选择最佳处理方法,是影响其对药物渗漏性损伤防治效果的关键所在。 温馨提示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处理流程 关闭调节夹 回抽液体 拔针按压 对症处理 报告记录 班班交接 观察判断 评价记录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物理方法:热敷、冷敷、理疗 药物外用:药物湿敷 中成药制剂涂擦 药物注射:拮抗剂的应用 局部封闭 外科方法:手术、换药 绿色方法:食物和植物外用 处理方法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物理方法 1、热敷 促进液体吸收,改善早期缺血,对缩血管药物、植物碱类抗癌药早期造成的引起的渗漏损伤疗效肯定。热敷水温以50~60℃为宜,每隔15min热敷15min。 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渗漏如超过24h多不能恢复,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不能采用热敷。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1 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 2 药物外渗的发生机制 3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4 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 5 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 主要内容 第二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一、概念 药物渗出: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第三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二、药物渗出的分级 0级:没有症状 Ⅰ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 >15cm之间,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Ⅵ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 >15cm之间,循环障碍,中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都属于Ⅵ级 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渗出分为5级 第四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三、药物外渗的发生机制 1、输液针头尖端刺破血管壁 2、药物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血流缓慢,稀释能力下降 3、液体静压增加,从进血管的针眼处渗漏 4、高渗性、高pH值或其他刺激性的输入液体或药物刺激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液体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5、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6、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第五页,共四十六页,2022年,8月28日 三、药物外渗的原因 生理解剖 护理技术

文档评论(0)

xiaozhuo20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