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天体物理概论讲义第7课:中子星的研究.docxVIP

南京大学天体物理概论讲义第7课:中子星的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7课:中子星的研究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子星; 2.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和热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中子星] 中子星的研究   有一种看法认为,晚期恒星逐级热核反应直至进行到合成铁。引力塌缩致使核中心部分中子化,所放出的大量中微子将会把富含铁核的星体外壳压碎,产生猛烈的超新星爆发,被压碎的外壳形成星云状超新星遗迹,而中子化的核心则形成中子星。最早提出中子星设想的是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Landau,Lev Davidovich 1908~1968)。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消息传到哥本哈根不久,正在丹麦访问的朗道就预言,可能存在由中子组成的致富星体。1934年,以超新星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德国-美国天文学家巴德(Baade,Walter 1893~1960)和瑞士天文学家兹维基(Zwicky,Fritz 1898~1974)分别提出,在超新星爆发之后,其核心将形成中子星。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与沃尔科夫根据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求出了中子星的结构。但是对中子星观测的进展却进行得十分缓慢。普通的恒星在辐射性质上,近似一个绝对黑体,其光学波段的温度约相当1000K。根据斯特藩-维恩定律,恒星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正比于其绝对温度的4次方。然而中子星非常致密,其表面积极小,即使应用现代望远镜,一般也无法观测到。此外,中子星已不具备可供核反应的燃料,不能像普通恒星那样发出明亮的光,对中子星的观测确实成为一个难题。   近年来对中子星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对其观测的有效途径,途径之一就是短时标研究。中子星极小,其直径l大约只有十几到几十千米,其上若发生某一瞬间现象,在地球上将可能观测到该现象持续△τ~l/c一段时间,在地球上若能观测到这种短时标的变光现象,将有可能与中子星有关。途径之二是天体电磁场研究。由于每个中子具有磁矩,顺向排列的中子将使中子星具有105特斯拉的强磁场。随着中子星的转动,还会感应强电场。因此,伴随中子的变化过程,常有极强的电磁能量辐射,这种辐射可能在X射线或γ射线波段。随着空间技术的进展,在大气层外上空的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卫星将成为观测中子星的重要工具。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中子星近两千多颗,其中为数较多的是脉冲星和γ射线爆两大类。脉冲星的发现有赖于英国射电天文学家赖尔(Ryle,Sir Martin 1918~)的基础性工作。二战期间,他从事雷达研究,战后在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担任研究员,研究射电天文学。1948年他发现了强射电源——仙后座A。在他领导下,剑桥射电天文小组进行了系统的巡天观测,编写出一系列射电源表。其中的第三表对发现类星体至关重要,正因如此,人们对最初发现的类星体都冠以“3C”字样,意为剑桥第三表。1960年,为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赖尔设计成功具有独创性的观测系统,其中最突出的是,两天线最大变距为1.6千米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分辨本领达到了最佳水平。1967年,剑桥大学建造了占地 2万多平方米的 16×128个偶极天线阵,用以研究短时标的星际闪烁过程,工作波段在81.5MHz。利用这一装置,于1967年7月,英国天文学家休伊士(Hewish,Antony 1924~)和他的研究生贝尔观测到,来自织女星和河鼓两颗恒星间某处周期稳定而短暂的射电脉冲。经系统观测后,它的详细情况于1968年2月报导了出来,并将所发现的星体定名为脉冲星。此后,他们又检查了早期的一些类似观测,又确定出另外三颗脉冲星的位置。自此,脉冲星被陆续地发现。由于首批脉冲星的发现,休伊士与赖尔荣获1974年诺贝尔奖金。   第一颗脉冲星发现的当年,奥地利-英国-美国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戈尔德(Cold,Thomas 1920~)就给予了脉冲星以正确的解释。他认为,脉冲星的周期如此之短,又异常稳定,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一颗快速自转着的中子星。他应用广义相对论理论,初步计算出中子星的直径约为1千米,质量却比太阳还大,并预言,它的自转速度将不断减慢,脉冲周期应逐渐加大。戈尔德的大部分预言均被以后的观测所证实。第一批脉冲星被发现不久,于1968年斯塔林与莱芬斯坦又发现了最著名的脉冲星,即蟹状星云中心星 PSR0531+21,它的闪烁周期为 0.0331秒,能在射电、红外、可见、 X射线及γ射线等波段发出脉冲辐射。根据这颗脉冲星周期变化及蟹状星云膨胀速度与诞生时间估算,人们认为蟹状星云的中心星即为中国宋代(约1054年)记载的金星座客星爆发后的残骸,蟹状星云则是超新星爆发后,抛出的壳层遗迹。无独有偶,1990年人们从理论上预言,后又经美国γ射线卫星康普顿天文塔所证实的PS1509-58是一颗γ射线脉冲星。根据它的位置、周期变化,人们同样认为它就是中国东汉天文学家在公元185年发现的超新星爆发遗骸。在

文档评论(0)

东华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会计、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提供专业的文档服务,拥有海量各类优质、实用文档,尤其擅长精品课程资源开发。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09日上传了中级会计、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