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整理版)训练25 散文阅读(三)
训练 25 散文阅读 (三)
(时 间:45 分钟 分值: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18分)
另一种纪念碑
李 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
墓地都在凤凰县城。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
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
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
上是沈先生的 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 “我”,照我思索,可认识 “人”。这些话和石头面
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
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 几块骨头是
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
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
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
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
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
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
《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
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
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 “田园诗人”。许多人把 “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
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 “民
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
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
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
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 “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
痛!”所谓 “大音稀声”,所谓 “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
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
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 “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
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
精品资料文档
(整理版)训练25 散文阅读(三)
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
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⑥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 “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
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
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 “率真淳朴”“人神同在”
和 “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 “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
“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⑦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
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
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
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