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6《芣苢》《插秧歌》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芣苢》《插秧歌》 ——来自田间生活的歌 学习目标: 1.学习动词的表达效果,体会劳动生活的情趣,。 2.学习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复沓)的写法,赏析诗中展现的劳动美。 3.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感受源于生活的创作意识。 教学环节: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我们的先民在辛勤的劳动中到底有怎样的生活状态呢?古典诗歌是怎样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呢? 诵读《插秧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解决问题。 课下注释批注到行文中,至少朗读5遍。 齐读,正因。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理解诗歌,按照以下方式解说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1)诗歌的 句,运用 写法(或词语),我从中读出了 场面,展现出劳动的 特点。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动词——全家人各有分工、相互配合、井然有序和谐、默契——紧张(辛苦)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比喻——冒雨插秧的场面——辛苦、应时而动的紧张、农忙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对话——来不及吃早饭、忙于插秧——插秧时节劳作的紧张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心理——手下劳作,心中挂念——插秧时节劳作的紧张 (2)问题总结:诗歌是如何表现春日田野上紧张忙碌、秩序井然、和谐默契的劳动场面的呢? (精准的动词写出全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的紧张; 运用比喻,把斗笠比作兜鍪,把蓑衣比作铠甲,化板滞为飞动,活泼灵动,也展示出农人如兵士,在天地之间奋勇战斗的意味,真有“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味道; 运用对话(语言)、心理,既展现劳动者在田间的忙碌之紧张、辛苦,又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思虑。) 总结: 田间地头一首诗,农人劳动添苦辛。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 华东师范大学 徐中玉 这首诗来源于生活,描写生活,所以说:源于生活的创作生命力是持久的,歌颂生活的作品是感人的。 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为农民写下的一首劳动赞歌。 5.插入文学常识: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除了《插秧歌》,还有《农家叹》《秋雨叹》《悯旱》等,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农民生活和农事生产的关心。 劳动中除了紧张、辛苦,还会有什么情绪、情态呢?让我们顺着这劳动的历史溯流而上,去看一看更早农人的劳动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诵读《芣苢》,解决问题。 1.诵读体味: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突破一:品味六个动词,体会诗意 2.大家可否发现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复沓),这是诗经里常用的写法。 ——实际上只写了六个字:六个动词 (板书6个字:采、有、掇、捋、袺、襭) 3.结合注释,理解六个字的含义。 明确:这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表示六个动作。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突破二:吟咏诗韵,体会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复沓)的写法 4.既然除了这六个字之外都在重复一句话,何不把那些重复的句子都删除呢?这样就符合我们写文章的要一个要求“语言简洁、明了”了吗? 《芣苢》这首诗歌,以及《诗经》中的这类诗歌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形式呢? (这种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复沓)的写法到底有怎样的作用和效果呢?) 请看这首上古歌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