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章目录12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34第三节 北朝的学校教育第四节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56第五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第六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本章导读本章主要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主要王朝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史实,侧重叙述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独创之举;介绍和论述玄学的教育思潮、傅玄的教育思想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应注意掌握的内容和概念有: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和“五经课试法”。西晋创立国子学的原因及其目的。魏晋时期经学教育内容的变化。南朝宋时设立的四馆、总明观和梁时设立的五馆。北魏设置的中书学,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的教育改革措施,北魏确立的地方教育制度及其意义。北齐设立的国子寺、孔庙。南北朝经学教育的异同。魏晋南北朝私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千字文》。刘劭的《人物志》。玄学家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及其意义,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傅玄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道德教育。《颜氏家训》中的教育思想。第 一 节魏晋的学校教育1一、 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一) 魏的学校教育1. 太学曹魏统治者重视儒术,利用其为维护统治服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修葺孔庙,加封孔丘后裔,兴修太学。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下令“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士,诏令各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文帝之后的明帝、齐王芳等仍然奉行崇儒的政策,明帝发布诏书宣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要求太学选博士要坚持高标准,地方贡士能通经学的优先。在曹魏统治的60年间,太学一直处于兴办阶段,太学生员黄初年间为几百人,到景元年间(260—263年)则增至3000人。一、 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一) 魏的学校教育2. 地方学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就于建安八年(203年)颁布了《修学令》,要求“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曹魏政权建立后,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以主持地方学校。地方官员中,热心者仍然兴学,如王基为荆州刺史时,就整顿军农,兼修学校。不热心者,学官及学校均为虚设,有名无实。一、 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一) 魏的学校教育3. 律学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227年,尚书卫觊上书刚即位的明帝,认为“百里长吏,皆宜知律”。他请求置律博士,转相教授各官吏法律诉讼之学。明帝依其所请,于廷尉属下设律博士,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一、 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二) 蜀与吴的学校教育蜀国刘备在221年登帝位后,“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立太学,置博士学官,许慈、胡潜、尹宗任博士,教授生徒。州设州学,以劝学从事为学官,名儒尹默与谯周曾先后为益州劝学从事。吴主孙权在即位之后,于黄龙二年(230年)诏立国学,设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吴景帝孙休永安元年(259年)下诏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士,加以宠禄。文武官吏子弟有志好学者,各令入学。一岁课试,按其成绩加以位赏。二、 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一) 西晋的中央官学 1. 太学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与发展。西晋初期,太学置博士19人,由太常总理之。魏末时太学生员为3000人,到武帝泰始八年(272年)时已增至7000余人,后虽诏令以通经考试来裁减生员,但仍有3000人之多。而且据咸宁四年(278年)所立《晋辟雍碑》载,当时参加行礼的学生来自70余县,几乎遍及西晋初期所属各州郡,甚至有来自西域的学生。二、 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一) 西晋的中央官学2. 国子学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咸宁四年(278年)确定了国子学的学官制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国子学生。博士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任之。惠帝元康三年(293年)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上的子弟方能入学。国子学设立初期,隶属太学,国子学的国子祭酒实由太学博士祭酒兼任。国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永嘉三年(309年),王弥、刘聪以万骑至京师,焚毁国子学与太学,国学名实俱亡,战争对教育事业的破坏极其惨重。二、 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二) 东晋的中央官学中原沦落后,317年司马睿偏安江左,建立了东晋。建武元年(317年),骠骑将军王导、征南军司戴邈先后上疏要求立学,从之,同年于都城建康设立了太学。太元九年(384年)在尚书令谢石的请求下,选公卿2000名子弟为生,增造庙屋155间,建国子学于太庙之南。西晋太学设19名博士,而东晋元帝时所设博士只有9人,后增为11人,但最多也不过16人;西晋的国子助教设15人,东晋减为10人;西晋的太学生员多达数千人,而东晋两学生员也不过200多人。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两晋国学不振突出表现在:第一,学校管理松弛。第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