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页/共57页内分泌与临床内分泌学第2页/共57页总论[内分泌与临床内分泌学]一 腺体内分泌学的研究二 组织内分泌学的研究三 分子内分泌学的研究第3页/共57页[ 激素的作用机制 ]一 肽类、生物胺和前列腺素??膜受体与cAMP为第二信使的激素 ?膜受体与IP3 、Ca2+为第二信使的激素 ?胰岛素、膜受体、第二信使不明的激 素二 类固醇等核受体(胞内受体)激素 第4页/共57页[ 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 ] ★神经和内分泌系 的相互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免疫系统与内分泌功能第5页/共57页[ 内分泌病的分类 ] 一 下丘脑 二 垂体 三 甲状腺四 甲旁腺 五 肾上腺 六 胰岛性腺 八 肾脏异位内分泌综合症 十多发性内分泌疾病 第6页/共57页[ 内分泌诊断原则 ] [ 内分泌防治原则 ] 第7页/共57页第一章 总论第8页/共57页内分泌系统1、传统概念:无管道输送激素的腺体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乳腺、骨)轴系概念 2、现代认为:生殖衰老 1)人体内分泌腺 代谢过程 体内环境稳定 脏器功能 适应外界变化 生长发育 维持生命 2)某些脏器—内分泌组织—体液调节系统 3、范围:内科 第9页/共57页[ 内分泌学与临床内分泌学 ] 第10页/共57页分泌学的发展史 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年 《黄帝内经》已有“消渴”“消痒”等记载。春秋战国已有瘿瘤的描述,应用海藻等中药治疗甲状腺肿,近百年分为三个阶段:1: 19世纪初——腺体内分泌学研究(发展缓慢,距今230年前),单纯性甲状腺肿——瘿。2:??20世纪60年代——组织内分泌学的研究3: 20世纪80年代——分子内分泌学的研究 第11页/共57页1、内分泌学的研究(1849-1959)——经典内分泌学的研究第12页/共57页内容:内分泌腺体功能及从腺体中提纯激素 1)切除腺体 功能低下 从该腺体中提纯激素替代治疗 替代过度功能亢进2)激素的生化、生理、药理性能和制备其衍生物某方面的研究 3)主要腺体:垂体 甲状腺 T3、T4 性腺 E2、T、P 肾上腺 F、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乳房 泌乳 骨骼 生长发育 皮肤 色素、毛发等 第13页/共57页2、组织内分泌学 20世纪60年代后,放射免疫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放免应用,60年代后)——APUD系统。第14页/共57页3、分子内分泌学 第15页/共57页[ 激素的作用机制 ] 第16页/共57页一、据受体激素分两大类 Ⅰ类 Ⅱ类 受体 质膜受体 核受体 溶性 水溶性 脂溶性,载运蛋白结合 第二信使 CAMP、钙、IP3 自身(激素+受体) 半衰期 短,分钟计长达数小时 种类 多肽蛋白质(含糖蛋白)、儿茶酚胺类 类固醇 第17页/共57页二、 肽、蛋白质、儿茶酚胺类第二信使 激素CAMP CRH胰高血糖素 LPH(促脂解激素)CTGHIH?2-能儿茶酚胺LH、FSH、HCGADH β-能儿茶酚胺PTH ACTH AT2 MSH 钙、IP3钙+IP3GnRH(促性腺激素) 胆囊收缩素Vasopressin(加压素) 胃泌素ATⅡ乙酰胆碱 α1-能儿茶酚胺 不明 GH PRL INS催产素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IGFⅠ、Ⅱ 神经生长因子(NGF) 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生长因子(EDGF) 核受体激素受体 E2 1,25(OH)2-D3 F TT3、T4P 维甲酸 醛固酮第18页/共57页三、膜受体 大部分激素为质膜受体,为整合蛋白——分子的大部分嵌入膜内,与部分糖链突出膜外侧(激素识别区)。第19页/共57页1、结合特点 1)专一性:与专一的受体结合产生作用,原则上只有一种激素与一种受体结合,少数非此: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不同的靶细胞则有α、?等受体,与不同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效应。同一靶细胞受体与不同激素结合产生相同的效应 。2)高度亲和力:激素在细胞外液中浓度只有10-8—-12 mmol/L,靶细胞能对微小的改变做出迅速的明显反应,排除诸多的高浓度大分子的蛋白等干扰。3)结合反应的可逆性 4)结合可饱和性:在一定范围内激素浓度升高,与受体结合增多,效应增强,达到一定程度饱和。此时,浓度继续升高,结合不增多。?第20页/共57页2、膜受体激素调节原理 ◆ 化学本质 蛋白质、多肽、儿茶酚胺类(第一信使) 激素与受体结合 复合物,受体构象改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