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pdfVIP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 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 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 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 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深沉浑厚、含 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 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第 1 页 共 18 页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 (宋)苏轼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1.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 写,词中“__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一句暗示了“分别”。 (用原词、原句回答) 2.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 周密 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 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 “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 错。 C. “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D. “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 2.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 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 分) 第 2 页 共 18 页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乙诗)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甲诗)后两句用“放” “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乙诗)前两句 用“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 (3分)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通过某一现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 B. (甲诗)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借助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通 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C. (甲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翻山越岭,虚写人生中的困难一个 接着一个。 D. (乙诗)蕴含的哲理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才 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3.这首诗让你领悟到哪些人生哲理?请至少写出两条。 第 3 页 共 18 页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