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字学汉字的形体构造第1页/共140页第2页/共140页第3页/共140页一、漢字結構類型理論第4页/共140页(一)六書說1、六書說的由来“六書”的說法最初見於《周禮·地官·保氏》: 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第5页/共140页漢代的學者把六書解釋為關於漢字構造的六種基本原則。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飬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鄭眾的注《周禮》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第6页/共140页許慎《說文解字》還分別給六書下了定義,並舉了例字: 周禮八嵗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第7页/共140页 漢代的經學家分為古文和今文兩派。《周禮》是古文經學派的經典。《漢書·藝文志》是根據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派大師劉歆的《七略》編成的。鄭眾和許慎也都屬於古文經學派。鄭眾是鄭興的兒子,鄭興是劉歆的學生;許慎是賈逵的學生,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是劉歆的弟子。這三家說法應該是同出一源的。第8页/共140页不過在六書的名稱和次序上他們之間也有一些差別:許: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班: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後人多沿襲許慎的名稱和班固的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第9页/共140页2、六書說批評 六書說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漢代學者創立六書說,對文字學的發展是有巨大幫助的,直到目前還影響著絕大多數漢語初學初探者,大家都還使用其體系或術語。但是,漢代學者關於漢字構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六書是和五禮、六樂、五射、五馭、九數並列的,都是兒童學習的科目,都是十分實用而實踐性強的知識,獨六書是高深之理論,是“造字之本”,有“托古改制”之嫌疑。第10页/共140页運用六書說分析漢字構造時,很難分類。(1)象形、指事、會意界線不明按《說文》說法,日月為象形字,上下為指事字。象形字所用的字符象實物之形,代表的詞是所象之物的名稱;指事字用的是抽象的形符,所代表的詞不是“物”的名,而是“事”的名。似乎很清晰。實際上卻有不少字很難確定應歸哪類:第11页/共140页大:所用字符與日月一樣,象實物之形。其所代表的詞並不是所象之物的名,而是跟所象之物有關的“事”的名稱。這又與上下相近。故有人歸於象形,有人歸之於指事。《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似乎許慎把它歸入象形字。第12页/共140页《說文》:“ ,綴聯也,象形。”以六條曲線相綴聯示意,和“上”“下”二字以長線跟短線的位置關係示意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它們就不能歸於象形?鄭樵《通志·六書略》就把這兩字归為象形中的“象位”類。第13页/共140页《說文》:“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即能使戰爭停止才是武;人講的話應該有信用。這和後代的“歪”字是一樣的,這種完全會合偏旁字義來表意的字實在太少了。信:很多人認為是從“言”、“人”聲的形聲字(唐蘭認為從“人”“言”聲)。武:此字在甲骨文中已有,“止戈為武”出自《左傳·宣十二年》,也相當久遠。但造“武”字的人是不可能具有這種思想的。第14页/共140页鄭樵解釋“立”象“人立地上”,解釋“步”象“二趾相前後”,歸之於象形字。比許慎歸之于會意字的解釋要高明些。近人林義光《字源》明確主張:只有象“止戈為武”“人言為信”那樣的“取其詞義相連屬”的字,才可以算會意字。而象“舂”“爭”這些“隨體畫物,其會合也不以意而以形”的字,都應算象形字。但這些字又和“日”“月”不同,畢竟會合兩個以上意符表示了一個新義,歸於會意也有點道理。可見,象形與會意之界線也不明確。第15页/共140页 在上古文字裏,用兩個以上的意符構成的表意字,多數是使用形符,字形往往具有圖畫意味,形符是意符的主流。多數人也把它們看作是會意字,但這和“歪”之類的會意顯然是不同的。漢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變化,破壞了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對依靠本身的字義來起作用的意符則沒有多大影響。隨著漢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漸讓位于用意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春秋戰國以後產生的表意字占新造字的比例很小,其中又多是用意符構成的合體字。如劣、第16页/共140页還有些表意字的性質,和《說文·敘》裏所說的象形、指事、會意所舉的例字都明顯不同,如一些變體字:有人把它們歸於指事類,純屬於無可奈何;有人把他們歸於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