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京杭大运河河运停滞与扬州衰落.pdfVIP

咸丰年间京杭大运河河运停滞与扬州衰落.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咸丰年间京杭大运河河运停滞与扬州衰落 作者:王玥 来源:《档案与建设》2021 年第09 期 摘要:扬州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京杭大运河河运状况对扬州经济社会有着重 要影响。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破坏、水源不足、黄河侵扰,京杭大运河河运逐渐停滞。这一变 化直接导致扬州丧失了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漕运被迫停止,盐务走向衰落,商业经济一蹶不 振,又跟不上时代发展,扬州地位自此严重下降。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河运;太平天国;扬州;咸丰 隋朝开通大运河后,位于江淮之间、运河之滨的扬州逐渐成为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国内 外的商贸在此交易,文化在此交融,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清代前期,扬州的地理优势进一 步加强,坐拥南北漕运中心、食盐集散中心之利。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曾形容 :“东南繁 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1] 然而到清末民初时,扬州已经成为文人笔下的“僻处江北,斗大一城”[2]。晚清扬州的衰落 与京杭大运河的状况密不可分。由于战争破坏、水源不足、黄河侵扰,大运河河运逐渐停滞。 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扬州丧失了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漕运被迫停止,盐务走向衰落,商业经济 一蹶不振,又跟不上时代发展,扬州地位自此严重下降。扬州处在长江和运河交汇的十字路 口,是京杭大运河的中心城市,由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其转折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遍及大 半个中国的咸丰年间 (1851—1861)。本文略述其过程,并加以分析。 一、咸丰年间京杭大运河河运逐渐停滞 1. 太平天国运动阻断漕粮运道 咸丰元年 (185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广西,呈现燎原之势。太平军一路北上,自广西 至湖南岳州,不断占领沿途的漕运通道,至1853 年1 月攻下武昌后,即控制了长江中游的大 部分运道。除破坏运道外,太平军还到处收缴当地囤积的漕粮,导致多地“粮仓与运船俱 废”[3]。随后太平军顺江而下,一路攻州克县。1853 年3 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 为国都。太平军接着派兵肃清天京外围,夺取漕运重镇扬州、镇江,掌握了两地的京杭大运河 航道。东南的财赋重地被占领,漕粮的主要供应区和运输河道均被切断,这些对于清政府的打 击是沉重的。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解除清军所设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威胁,太平军在运河区域军 事活动十分频繁,曾三次攻占运河重镇扬州。1858 年10 月,太平军第三次攻打扬州时,再次 攻破了位于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江北大营最终溃散。太平军在扬州一带频繁的军事活动,导 致南北航线长时间被切断。加上水源不足、黄河侵害等因素,运河自身情况愈发不容乐观,运 道面临梗阻。而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致使运河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淤塞更为严重。 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放弃漕粮河运,致使“江、浙漕粮全数改由海运”[4]。太平天国运动 历时14 年,波及全国18 个省份,瓦解了晚清的经济社会秩序,清政府维护多年的漕运体系也 遭破坏。 2. 水源不足,运河萎缩 清朝每年有数百万石漕粮通过京杭大运河实现南北交流,大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 道,因此大運河治理一直都备受清朝统治者重视。运河工程一般分为岁修(每年例修项目)、 抢修(抢险项目)、另案(上两次以外之修防项目)、专案(大工修堵)、奏办(专指上奏项 目)、咨办(高级官吏间协商项目)等名目。尽管统治者耗费巨资全力经营,但大运河的通航 效率还是经常受到水源不足的制约。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常是因地制宜,沿线以天然湖河及泉水为主。由于地形变化、环境影 响、人为破坏等因素,到明清时大运河沿线地段的水源大部分都陷入了贫乏的境地。为了解决 水源不足的问题,明朝屡次加以疏浚而收效甚微。清朝时水源进一步萎缩,统治者下令将大运 河沿线的水源划入官湖、官塘、官泉,严禁百姓引水灌溉。由于湖塘滩地肥沃,易于耕种,因 而盗水灌溉、侵占湖田之事屡禁不止,导致水面不断被农田、村镇挤占。特别是自嘉庆、道光 以来,侵占淤田湖塘的纠纷和事件愈发严重。另外气候变化也是大运河水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因 素。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自15 世纪起,我国大陆气候进入近五千年气候变迁中的第四寒冷 期,气候逐渐偏旱。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旱灾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频率高达1.8 年一次。清朝 以后,1785 年也爆发了一次大旱灾,有13 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 野,死者枕藉”[5]。 水源危机从根本上威胁到了京杭大运河的正常通航,也增加了疏浚运河工程的难度。咸丰 帝在位期间,清朝统治江河日下,社会动乱不安,政府财政空虚,且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无力对京杭大运河再进行

文档评论(0)

185****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