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课件1针灸学治疗概论第1页/共61页
2针灸治疗学总论针灸治疗学是在熟悉、掌握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具体内容.第2页/共61页
3提要第一节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第三节 针灸治疗作用第四节 针灸处方第五节 特定穴的应用第3页/共61页
4第一节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略)经络辨证根据病人体表的某一部位所出现的疼痛等症状,便可明确地辨别其为某经的病变。第4页/共61页
5辨证归经临床表现 病证(是动病、是主所生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手太阴肺经。舌本强痛——足太阴脾经。舌干嗌干——足少阴肾经。第5页/共61页
6辨位归经前额痛(鼻炎)——阳明经——合谷、内庭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 中耳炎)—— 少阳经——外关、足临泣第6页/共61页
7后枕痛(颈椎病、枕大神经痛、落枕)——太阳经——后溪、昆仑巅顶痛(高血压)——肝经——太冲第7页/共61页
8经络察诊经络察诊(经络望诊、经络触诊、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经络望诊(经络现象) 上肢内侧前缘出现红线(皮下出血线)——肺经 第8页/共61页
9下肢内侧后缘出现脱毛——肾经(泌尿生殖病) 上肢外侧前缘、后缘丘疹、水疱、疮疖——大、小肠(肠梗阻)第9页/共61页
10经穴触诊△经穴触诊 脏腑病——经络传导——体表(反应区、反应点)循经按压(爪切、扪按、撮理)——疼痛、敏感、麻木、寒凉、灼热、肿块、结节、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物)——何种病变 第10页/共61页
11穴位按压——压痛、敏感、麻木、迟钝、舒适、皮下组织隆起、结节、松软、凹陷——多见于特定穴膀胱俞下结节、隆起——膀胱结石阳陵泉下条索状物——肝胆道病变阑尾穴压痛——阑尾炎第11页/共61页
12经络电测定△经络电测定经络(穴)“良导线(点)”(导电量高、电阻低),一般常测定原穴、井穴或背俞穴。一经大于或小于他经2万欧姆以上——病态(正常5万-10万)第12页/共61页
13一经导电量>他经1/3以上——实性病变一经导电量<他经1/3以上——虚性病变左右同名经导电量相差1倍——左右失衡第13页/共61页
14知热感度测定△知热感度测定 多用井穴、原穴或背俞穴(用线香或发热器) 偏高(时间长,超过正常值1/2)——功能减退,虚证第14页/共61页
15偏低(时间短,不足正常值1/2)——功能亢进,实证用穴位探测仪测定穴位的温差——较客观第15页/共61页
16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一.补虚泻实二. 清热温寒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第16页/共61页
17古代文摘《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第17页/共61页
18虚则补之—单式补法,复式补法,穴性属补(关元 足三里)陷下则灸之—属补的范围“大肉陷下 内脏下垂 阳气暴脱”灸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一.补虚泻实第18页/共61页
19实则泻之—单式泻法,复式泻法,穴性属泻(太冲 十宣)宛陈则除之(泻法)—经脉瘀阻的病证,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如:闪挫扭伤—委中放血,刺络拔罐; 腱鞘囊肿、小儿疳积—点刺放液第19页/共61页
20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难经·六十九难》:“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脏腑、经络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兼有 脏腑、经络本身气血逆乱 ——取本经穴(原穴或五输穴) 第20页/共61页
21二. 清热温寒《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手法轻巧快速,不留针(“以手探 汤).如高热刺大椎、外关,浅刺疾出;咽喉肿痛,点刺出血.寒则留之—深刺而久留针(“如人之不欲行”).如风寒湿痹,留针侯气或艾灸.第21页/共61页
22三.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头痛(表现):外感--风池解表 (太阳) 血虚血瘀--膈俞养血活血 痰阻
文档评论(0)